西河崖村

  村落先有胡姓在此建村定居,因地处大河西岸,故命村名西河崖。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政大夫于文广由安徽省徽州府(今歙县)迁来定居。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浙西武林(今浙江杭州)邓中檄御倭至大嵩卫,倭患平后,特授大嵩卫副指挥使,遂世居此。另一说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建村于河崖,遂命名河崖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留格庄镇之河崖村重名,改名为西河崖村。


  西河崖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3′,北纬36°43′。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北距市政府驻地8公里,南距街道办事处、海水浴场均2公里,距龙头港3公里,南接窑上村,北毗芝芳村,西邻成家村,东靠邓家村,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辖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粮田80公顷,蔬菜大棚10.7公顷,果园4公顷,荒山26.7公顷。
  2018年,全村有380户,约1200人。有于、邓、胡、王、孙、刘、周、姜、杨、宋、荣、修等12姓,其中人口较多是于姓,邓姓次之,均为汉族。


 【大事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首领李成进兵海阳,夜间村勇集聚村东头抵御,捻军未敢轻动。天明,捻军见是村勇,一声号令杀进村来,村勇抵挡不住,死伤惨重。
  1942年9月16日本村解放。
  1947年11月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进攻胶东,盘踞凤城。13日,烧毁本村民房877间,杀害村民11人。
  1948年春本村修复被烧房屋。其间,中共海阳县委书记刘平来村亲自指挥重建工作。全县捐献物资,调动木、瓦工匠予以帮助。东海独立团派一个连,予以支援。。。。(资料详见村庄动态—西河崖村志(一))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37年前,邓姓、于姓两族各办私塾,邓族塾师赵贤堂,于族塾师徐子志。1937年正月,邓、于两族会首(族长)商定撤私塾,合力创办河崖小学,聘请教师包禄民、于简斋执教,村推荐于志仁为校长,管理学校,男女学生60余人,女孩第一次走进学堂;同时女生带头放足,失学青年免费上学。年龄大者,男的上夜校,女的中午上识字班。
  1943年,与窑上村划为一个行政村,两村学校合并。一、四年级在窑上村,二、三年级在河崖村,主任教员王丹亭。1944年,两村学校又分设。到2002年,本村考入各类院校的大中专生40名,其中研究生1名,大学本科19名,专科8名,中专12名。
  人民生活    1965年,全村总收入9.19万元,社员所得5.49万元,每人平均66元(其中实物折价52元,现金14元)。2000年,全村总收入3612万元,人均收入3528元,人均存款金额达到4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机动车辆60辆,摩托车130辆;彩电300台,冰箱120台,洗衣机70台,电脑4台,电话230部,有线电视240户。
  村庄建设    1983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1991年,将公路以西划为楼房建设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2000年,村集体投资4万元,整修街道1800米,其中浆砌800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2012年起,建立大龄青年安置房40套,重新修缮村委办公场所,村中道路绿化、硬化、亮化,建设村民文化广场。2017年,村庄整体加入棚户区改造,并为棚改拆迁安置楼打井、净化水系统,建设车库若干套。2018年建设新社区安置楼。


  集体福利    1974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5年,村集体投资15万元,建占地0.67公顷大口井;同时打起机井,建容量90立方米水柜,村民用上自来水。1991年,集体投资9万元,翻新18间校舍。1999年,村每户补助50元,安装了有线电视。2000年,成为全镇第一批电话村。同年,年满60岁的老人,免交五项统筹费。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12月,于孟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3年,胡殿义入党。1944年9月村成立党支部,胡殿义任党支部书记。自1950年1月起,先后有邓介伦、胡殿义、邓从库、于景智、于景仁、于礼祥、于礼春任党支部书记。2018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62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9月,本村解放,设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设村长、副村长及各救会、职工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组织。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德水、胡殿义、于钧、于俊河、邓从库、于敏、于福水、于瑞河、于景春、于景智、于瑞连、于景仁、于礼祥、于文铭。


【村庄人物】

  于澍  于姓九世祖,清乾隆戊午科(1738年)举人。刚入仕途,不幸夭亡。
  于勺   清道光初年生,于姓十三世祖,以旋刮渣勺为生。于勺武功高强。一日用腊木棍背负木勺赶留格庄集卖货,其摊位被当地人所占,两人为此发生口角。此人依仗当地人多势众,招来同伙,要与于勺动武。于勺将腊木棍往沙里一插,纵身一跃,一只脚蹲在腊棍尖端,从怀里掏出自带的烧饼从容地吃了起来。观众齐声喝彩,打手们见状仓惶逃走。自此,其摊位传至子孙,即使不去,其摊位也会空着。1950年停业。
  邓从钧   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生。读私塾10年,后毕业于烟台外语学校,精通英、法、日等国语言。1943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在华东军区司令部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省政委会外事委员会秘书、工商股股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招待所所长,山东军区新四军军部交际处副官,华东军区政治部生产股股长、政治部总务科科长,山东省交际处行政科科长。1950年1月调外交部工作,曾任驻缅甸大使馆三秘、二秘、代参赞等职。1957年归国,任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局长等职。
  邓介强  1969年9月生,高级技师。烟台市劳动局就业训练中心烹饪教师,多次被烟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共青团委评为烟台市技术能手、烟台市新长征突击手。2001年获烟台烹饪大师称号。在山东省“鲁能贵和皇冠杯”烹饪技能大赛中,荣获山东烹饪大师称号。


烈士名录  邓观胜 邓从法  于景清 邓观海 于丰伦 薛荣本 于俊水


村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