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7 浏览次数:50696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燕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之一。它们是春天的信使,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常常在屋檐下筑巢,是典型的“益鸟”。
---
概述
· 中文名: 家燕
· 英文名: Barn Swallow
· 学名: Hirundo rustica
· 分类: 雀形目 > 燕科 > 燕属
形态特征
家燕体型流线型,飞行姿态优雅,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 上体: 头部、背部和翅膀为具有金属光泽的蓝黑色。
· 下体: 喉部和上胸部为栗红色或深栗色,向下由一条不完整的黑色横带与白色的腹部隔开。腹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或淡棕色。
· 尾部: 最标志性的特征是其深叉状的尾羽,形似剪刀。特别是雄鸟,其最外侧的尾羽(尾针)格外修长。
· 额部和喉部: 额部(前额)和喉部的栗红色非常鲜艳。
· 雌雄差异: 雌鸟的尾叉较浅,尾针较短,喉部的栗红色可能不如雄鸟鲜艳。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世界性分布,遍布全球各大洲(除南极洲外)。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家燕的分布。
· 夏候鸟: 在北方(如东北、华北)繁殖。
· 留鸟: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部分家燕全年居留。
· 冬候鸟: 在更南方的地区(如华南、海南)越冬。
· 栖息地: 高度依赖人类活动区域。常见于乡村、城镇、农田、开阔地等上空。它们选择在人类建筑物的屋檐下、廊道内筑巢,这也是其英文名“Barn Swallow”(谷仓燕)的由来。
生活习性
1. 飞行大师: 家燕是飞行能手,飞行速度极快,轨迹多变,常在空中做出急转弯、滑翔、俯冲等高难度动作。
2. 食性: 完全食虫性。它们在飞行中张开大嘴兜捕空中的飞虫,主要捕食蚊、蝇、蚜虫、蛾类等农林害虫。一对家燕夫妇和一窝雏鸟在整个繁殖期能消灭数以万计的害虫,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卫士”。
3. 集群性: 喜群居,繁殖期后常集结成大群,在电线上休息,夜晚则在芦苇丛、竹林等地方集体栖息。
4. 鸣声: 叫声清脆悦耳,是连续不断的“叽叽叽叽”声,常边飞边叫。
5. 繁殖: 繁殖期在4-7月。它们的巢是由雌雄亲鸟共同用湿泥、草茎混合唾液筑成的碗状泥巢。它们有强烈的“归巢”习性,常会返回旧巢繁殖。每窝产卵4-6枚,由雌雄共同孵化和育雏。
迁徙行为
家燕是著名的候鸟。每年秋季,北方的家燕会集结成庞大的鸟群,飞行数千公里,前往东南亚、南亚甚至南半球越冬。次年春天,它们会凭借惊人的导航能力,再次返回甚至找到上一年的巢穴进行繁殖。这句谚语生动地描述了它们的迁徙:“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中的“燕来”指的就是家燕回归。
文化象征与保护现状
· 文化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家燕是吉祥的象征。它们选择在谁家筑巢,被认为会给这家人带来好运和福气,因此民间有“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也流传着“打燕子会瞎眼”的护鸟俗信。
· 保护级别: 家燕种群数量庞大,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在中国,它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三有”保护动物)。
· 威胁: 主要的威胁包括:
· 农药使用: 减少了昆虫数量,影响食物来源。
· 建筑结构变化: 现代建筑缺乏适合筑巢的屋檐和廊道。
· 人为干扰: 少数人因嫌粪便脏而捣毁燕巢。
总结
家燕是与人类共生关系的完美典范。它们优雅的飞行、辛勤的捕虫以及年复一年的归巢习性,都深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记忆。保护家燕,就是保护我们身边这位熟悉的“空中邻居”和忠实的“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