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丝光椋鸟

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36999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丝光椋鸟是中国南方地区非常常见且容易辨认的一种椋鸟,因其雄鸟头部独特的丝质光泽而得名。它们活泼、群居,是城市和乡村中一道熟悉的风景。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丝光椋鸟
· 学名: Spodiopsar sericeus
· 英文名: Red-billed Starling / Silky Starling
· 分类: 鸟纲 > 雀形目 > 椋鸟科 > 丝光椋鸟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中等体型,体长约20-24厘米,比鸽子略小。
· 最显著特征:
  · 雄鸟头部: 头、颈和后颈为白色或淡银灰色,羽毛柔软且具有丝质般的光泽,这是其名字的由来。在阳光下尤其明显。
  · 喙: 喙较长且尖,呈鲜明的珊瑚红色或橙红色,喙尖颜色较深。
· 体色:
  · 雄鸟: 身体其余部分主要为灰色,背部呈深灰色,胸部浅灰色,飞羽和尾羽为黑色,并带有紫蓝色或绿色的金属光泽。
  · 雌鸟: 雌鸟色彩不如雄鸟鲜艳,头部为浅灰色,与背部颜色对比不强,喙的颜色也较暗淡,多为橙褐色。
  · 幼鸟: 幼鸟全身多为灰褐色,缺少成鸟的丝光感和金属光泽。
· 脚: 脚为橙黄色或橙红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 中国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华南、华东、华中及西南部分地区。在分布区内,多为留鸟,部分北方的种群会向南迁徙越冬。
  · 国外分布: 偶见于越南、老挝等邻近国家,但主要种群在中国。
· 栖息地: 适应性极强。
  · 自然栖息地: 低山丘陵的开阔林地、稀树草坡。
  · 人工环境: 高度适应人类居住环境,常见于农田、村庄、公园、果园、城市绿地,甚至闹市区的电线杆上。它们喜欢开阔且有稀疏树木的环境。


生活习性


· 行为:
  · 高度群居: 丝光椋鸟是典型的群居鸟类,常集成几十只至上百只的大群活动、觅食和栖息。飞行时队伍密集,动作整齐划一,非常壮观。
  · 地面觅食: 喜欢在草地、农田等开阔地面上行走觅食。
  · 鸣叫: 叫声嘈杂、响亮而多变,发出一连串清脆但略显刺耳的“唧唧喳喳”声,有时也会模仿其他声音。
· 食性: 杂食性,食谱广泛。
  · 动物性食物: 喜食昆虫(如蝗虫、蚱蜢、蝼蛄等),在农田区是重要的益鸟。
  · 植物性食物: 也大量取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如无花果、桑葚等)。在城市中,也会觅食人类丢弃的食物。


繁殖与保护现状


· 繁殖: 繁殖期在4-7月。
  · 巢址: 通常利用天然树洞、建筑物缝隙(如屋檐下、墙洞)、桥墩洞穴甚至废弃的烟囱营巢。有时会与其他椋鸟争夺巢位。
  · 产卵: 每窝产卵3-5枚,卵为天蓝色或淡蓝色,非常纯净。
· 保护状况:
  ·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丝光椋鸟被评估为无危 级别。
  · 种群数量庞大且稳定,能很好地适应人类活动。由于其有时会大量聚集,在局部地区可能被视为 nuisance(滋扰性鸟种),但整体上其存在利大于弊。


主要辨识特征与总结


1. 雄鸟“白头红嘴”: 雄鸟银白色的头部和鲜红色的长喙是其最可靠的识别特征,在野外非常醒目。
2. 大群活动: 巨大的、喧闹的群体是其另一大特点。
3. 城市适应者: 在中国南方的城市中极为常见,是观察鸟类社会行为的绝佳对象。
4. 益虫捕手: 大量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积极贡献。


与灰头椋鸟的快速区别:


· 丝光椋鸟雄鸟: 头白/银灰,嘴红。
· 灰头椋鸟: 头灰,嘴基蓝灰尖黄,尾栗棕色。


总而言之,丝光椋鸟是一种成功融入人类生活的鸟类。它们那丝滑的羽色、鲜红的嘴喙以及喧闹的群栖景象,为中国南方的城乡环境增添了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