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3 浏览次数:34613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灰头椋鸟是一种非常适应城市生活、活泼而喧闹的群居性鸟类。虽然其貌不扬,但它们高度的社会性和有趣的行为使其成为许多地区常见的景观。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灰头椋鸟
· 学名: Sturnia malabarica (亦有分类系统将其置于 Sturnornis 属)
· 英文名: Chestnut-tailed Starling / Grey-headed Starling
· 分类: 鸟纲 > 雀形目 > 椋鸟科
形态特征
· 体型: 中等体型,体长约19-21厘米,比常见的灰椋鸟或八哥稍小且更显纤细。
· 体色: 身体颜色搭配清新淡雅。
· 头部: 头颈部为淡灰色或鼠灰色,羽毛柔软蓬松。
· 上体: 背部和翅膀为灰褐色,飞羽颜色更深。
· 下体: 喉、胸、腹部为淡灰白色或皮黄色,与灰色头部自然过渡。
· 尾部: 尾羽呈鲜明的栗棕色(深褐色),这是其非常关键的识别特征,尤其是在飞行时非常醒目。尾尖可能带有白色。
· 虹膜: 眼睛呈蓝白色或淡灰色,为其面貌增添了一丝清冷感。
· 喙与脚: 喙基部为蓝色或铅灰色,尖端呈淡黄色或白色。脚为橙黄色。
· 雌雄与季节差异: 雌鸟和雄鸟相似,非繁殖期的羽色可能更暗淡。幼鸟头部的灰色较浅,且下体可能更多皮黄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 国内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地区,包括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湖南南部等地。在部分分布区为留鸟,部分种群会进行短距离迁徙。
· 国外分布: 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从印度、斯里兰卡至中南半岛。
· 栖息地: 适应性很强。
· 自然栖息地: 开阔的林地、森林边缘、稀树草原。
· 人工环境: 非常适应农田、公园、花园、村庄甚至城市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它们喜欢有开阔草地和稀疏树木的环境。
生活习性
· 行为:
· 高度群居: 灰头椋鸟是典型的群居鸟类,常结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活动、觅食和栖息。群体内叫声嘈杂,发出各种清脆的鸣叫和唧喳声。
· 混群现象: 常与其他椋鸟(如丝光椋鸟、八哥)或麻雀等混合成大群。
· 觅食方式: 主要在草地或地面上行走觅食,动作敏捷。
· 食性: 杂食性,食谱广泛。
· 动物性食物: 喜食昆虫(如蝗虫、蚱蜢、甲虫等),是农业益鸟。
· 植物性食物: 也吃果实、浆果、花蜜和种子。在城市中会觅食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
· 鸣叫: 叫声多变,包括一系列清脆的、流水般的哨音和唧唧喳喳的鸣叫声,有时也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
繁殖与保护现状
· 繁殖: 繁殖期在春季和夏季。
· 巢址: 通常利用天然树洞或啄木鸟的旧洞营巢,也会利用建筑物的缝隙、屋檐下等人工结构。
· 产卵: 每窝产卵3-5枚,卵为天蓝色。
· 合作繁殖: 有时会出现“帮手”现象,即亲鸟的亚成体会帮助抚育下一窝的雏鸟。
· 保护状况:
·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灰头椋鸟被评估为无危 级别。
· 种群数量庞大且稳定,能很好地适应人类主导的环境,在某些地区数量可能还在增加。
主要辨识特征与总结
1. “灰头栗尾”: 淡灰色的头部与栗棕色的尾部形成鲜明对比,是野外识别的最主要特征。
2. 淡色眼珠: 蓝白色或灰白色的虹膜,使其眼神看起来与众不同。
3. 城市常客: 在华南等地的城市公园、校园绿地中非常常见,是观察鸟类社会行为的良好对象。
4. 生态作用: 作为食虫鸟,对控制农林害虫有积极作用;作为食果鸟,也能帮助传播植物种子。
总而言之,灰头椋鸟是一种成功适应现代环境的鸟类。它们可能没有艳丽的羽毛,但其活泼的群居生活、清脆的鸣叫以及易于观察的特性,使其成为我们身边一道充满生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