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42159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褐胁雀鹛是一种典型的小型雀鹛类鸟类,活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森林下层。它不像一些鸟类那样色彩艳丽,但其朴素的外貌和活泼的习性同样引人入胜。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褐胁雀鹛
· 学名: Schoeniparus dubius (原归于 Alcippe 属,后经分类调整)
· 英文名: Rusty-capped Fulvetta (或 Hutton's Fulvetta)
· 分类: 鸟纲 > 雀形目 > 雀鹛科 > Schoeniparus 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小型鸟类,体长约11.5-13厘米。
· 体色: 整体色彩偏棕褐灰色,较为素雅。
· 头部: 头顶至后颈呈棕红色或栗褐色,形成一顶“小红帽”,这是其名称“Rusty-capped”的由来。有一条长长的白色眉纹从眼上延伸至颈侧,非常醒目。眼先(眼睛前方)和贯眼纹(穿过眼睛的纹路)为黑色。
· 上体: 背部、翅膀和尾羽主要为橄榄褐色。
· 下体: 喉部和胸部中央为白色,两侧渐变为灰色。两胁(身体两侧)为明显的棕褐色或皮黄色,这是其中文名“褐胁”的直接来源。
· 喙与脚: 喙细小,为铅灰色或黑褐色。脚为粉灰色或铅褐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 国内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包括云南、四川南部、贵州、广西、湖南、海南岛等地。
· 国外分布: 亦见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等东南亚地区。
· 栖息地: 是典型的森林鸟类。
· 偏好: 栖息于中低海拔(通常从山脚到约25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竹林以及茂密的灌丛中。
· 活动层: 主要在森林的中下层及林下灌丛中活动。
生活习性
· 行为:
· 高度群居性: 褐胁雀鹛极少单独活动,常结成5-15只左右的小群,在灌丛和树林中层穿梭觅食,群体成员之间通过细弱的叫声保持联系。
· 混群核心: 它们经常是森林中“鸟浪”的核心成员之一,与其他雀鹛、鷯鹛、莺类甚至啄花鸟等小型鸟类组成混合觅食群体。
· 活泼好动: 性情活泼,常在枝叶间跳跃不停,但较为隐秘,需要仔细观察才能看清。
· 食性: 杂食性,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捕食小型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也偶尔吃一些植物种子和果实。
· 鸣叫: 叫声是细弱、清脆的“唧、唧、唧”声或“吱-吱-吱”声,用于群体内通讯。鸣唱则是一段轻快而复杂的啁啾声。
繁殖与保护现状
· 繁殖: 繁殖期在4-7月。
· 鸟巢: 巢为深杯状,结构精巧,常以苔藓、草叶、树皮纤维等材料筑于灌木或矮树的枝杈上,伪装得很好。
· 产卵: 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通常为天蓝色或纯白色。
· 保护状况:
·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褐胁雀鹛被评估为无危 级别。
· 在其分布区内种群数量稳定。由于依赖茂密的森林环境,局部地区的栖息地破坏可能会对其种群造成影响,但目前整体生存无显著威胁。
主要辨识特征与总结
1. 头部三色纹: 棕红色头顶 + 白色长眉纹 + 黑色贯眼纹,构成了其头部的关键识别特征。
2. 褐色的两胁: 胸侧至两胁的棕褐色是其名字的由来,也是与某些其他雀鹛(如灰眶雀鹛)区分的重要特征。
3. 典型的林下集群鸟类: 它们是观察森林“鸟浪”时最常见到的物种之一,其存在往往预示着周围有一大群其他鸟类。
总而言之,褐胁雀鹛是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活跃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观察它们的社会性行为是野外观鸟的一大乐趣。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体现森林下层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