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次数:46677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白腹鹞,学名为Circus spilonotus,是一种中型猛禽,属于鹰科鹞属。它们以其优雅的飞行姿态和显著的两性异形特征而闻名。
基本资料
· 分类:鸟纲、鹰形目、鹰科、鹞属
· 保护状况:在不同地区级别不同,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因其分布范围广泛,目前评估为无危,但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主要特征:典型的鹞类,拥有长而宽的翅膀和长长的尾巴,这使它们在低空飞行时异常灵活。脸部具有明显的“脸盘”,有点像猫头鹰,这有助于收集声音,便于在茂密的植被中捕捉猎物。
---
形态特征
白腹鹞最显著的特点是雄鸟和雌鸟的羽毛颜色差异巨大:
· 雄鸟:
· 体型相对较小,体长约50-60厘米。
· 羽色非常独特且醒目:头部、颈部和胸部为白色,带有深色的纵纹。身体背部(上体)为黑色杂有白色或灰白色斑纹。
· 最显眼的是其纯白色的下腹部和腿部覆羽,这也是其名字“白腹”的由来。
· 翅膀尖长,翼下有明显的黑白相间的图案,飞行时非常显眼。
· 雌鸟:
· 体型比雄鸟大,体长可达60-65厘米。
· 全身羽毛主要为暗褐色,整体颜色较深。
· 头部和喉部为皮黄色,带有深色纵纹。
· 下体为棕褐色,布满深色的纵纹,没有雄鸟那样洁白的腹部。
· 尾部上方有明显的淡色横斑。
· 幼鸟:羽色与雌鸟相似,但通常更偏红棕色。
分布与栖息地
· 繁殖地: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北、蒙古、俄罗斯东南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 越冬地:冬季会南迁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印度次大陆,甚至远至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 栖息地:偏好开阔的湿地环境,是典型的“湿地鹞”。常见于芦苇荡、沼泽、湖泊、河流沿岸及稻田等有茂密高草或芦苇的开阔水域。它们依赖这样的环境进行繁殖和觅食。
生活习性
1. 飞行与捕食:
· 白腹鹞是高超的飞行家。它们经常紧贴地面或水面低空缓慢滑翔,双翼呈浅V形,姿态优雅。
· 捕食时,它们依靠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在芦苇丛上空来回巡飞,一旦发现猎物,会突然俯冲或急速转身扑入草丛或水中。
· 它们有时也会“偷窃”其他水鸟(如骨顶鸡)的食物。
2. 食性:
· 食性广泛,是机会主义的捕食者。主要捕食小型动物,包括:
· 小型鸟类(如苇莺、麻雀)
· 啮齿类动物(如田鼠)
· 两栖类和鱼类
· 大型昆虫
3. 繁殖:
· 繁殖期在4月至7月。
· 巢筑于地面或水上的芦苇丛中,非常隐蔽,由芦苇茎叶构成。
· 雌鸟主要负责孵卵和育雏,雄鸟则负责外出捕食,并将食物在空中传递给雌鸟。
· 一窝通常产4-5枚卵。
保护现状与意义
· 威胁:白腹鹞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湿地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围湖造田、城市扩张、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生存。此外,偷猎和鸟网也对它们构成直接威胁。
· 保护意义: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之一,白腹鹞的数量和健康状况是衡量湿地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保护白腹鹞,就意味着保护了整个湿地生物链和生态平衡。
总结
白腹鹞是一种美丽而优雅的湿地猛禽,雄鸟黑白分明的羽色令人过目难忘。它们是湿地健康的“指示物种”,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虽然目前全球种群尚未濒危,但栖息地的持续丧失使其未来面临挑战,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