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白眼潜鸭

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次数:34896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潜鸭,因其独特的白色或淡黄色虹膜而得名。它们属于鸭科、潜鸭属,是一种典型的淡水潜鸭。


基本资料


· 分类:鸟纲、雁形目、鸭科、潜鸭属
· 保护状况:全球近危(NT, Near Threatened)。在中国,由于其种群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级别非常高。
· 主要特征:雄鸟羽色艳丽,尤其是栗红色的头部和颈部和纯白色的眼珠形成强烈对比,非常易于识别。


---


形态特征


白眼潜鸭的雄鸟和雌鸟外形相似,但雌鸟羽色较暗淡。


· 雄鸟(繁殖羽):
  · 头部、颈部和胸部:为浓烈的栗红色,在阳光下非常醒目。
  · 眼珠:最显著的特征是虹膜为亮白色或淡黄色,看起来像“翻着白眼”,因此得名。
  · 体背:主要为暗褐色。
  · 腹部和两胁:为白色或污白色。
  · 尾下覆羽:为白色,这是与相似种类(如青头潜鸭)区分的重要特征。
  · 喙和脚:喙为黑色,中间有浅色横带;脚为灰黑色。
· 雌鸟:
  · 羽色整体比雄鸟暗淡,头颈部的栗红色较浅,且掺杂褐色。
  · 眼珠为淡褐色或浅黄色,不如雄鸟的白色眼珠显眼。
  · 身体其他部分与雄鸟相似,但对比度较低。
· 非繁殖羽:雄鸟的非繁殖羽类似雌鸟,但眼睛通常仍保持浅色。
· 体型:体长约38-42厘米,比常见的绿头鸭要小一些。


分布与栖息地


· 繁殖地:主要分布在欧洲东南部、中亚以及中国西北部等地区。
· 越冬地:冬季南迁至地中海地区、中东、印度次大陆、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 栖息地:极度依赖富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淡水湿地。它们喜欢生活在湖泊、沼泽、流速缓慢的河流、水库和池塘中,这些地方必须有茂密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和开阔的水面。


生活习性


1. 潜水高手:
   · 正如其名,白眼潜鸭是潜水捕食的专家。它们通过潜水在水下寻找食物。
   · 潜水时,它们不会像某些鸟类那样跃起,而是身体前倾,直接沉入水中。
2. 食性:
   · 食性较杂,主要以水生植物的种子、根、茎、叶为食。
   · 同时也会捕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如螺)、甲壳类和小鱼。繁殖期会摄入更多动物性食物以保证营养。
3. 行为:
   · 性情胆小而机警,通常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
   · 飞行迅速,翅膀拍动频率快。
   · 在陆地上行动笨拙,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上活动。
4. 繁殖:
   · 繁殖期在5-7月。
   · 巢通常筑在靠近水边的茂密芦苇丛或水草中,非常隐蔽。
   · 每窝产卵6-12枚,由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约25-28天。


保护现状与威胁


白眼潜鸭的全球种群数量正在下降,保护形势严峻,主要原因包括:


· 栖息地丧失与退化:这是最主要的威胁。湿地的排水、改造为农田或鱼塘,直接导致其繁殖和越冬地消失。
· 水质污染:农业、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影响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进而影响白眼潜鸭的食物来源。
· 人为干扰:在繁殖地,人类活动(如旅游、捕捞)的干扰会影响其成功繁殖。
· 狩猎与捕网:虽然已被严格保护,但在某些地区仍有非法猎杀和误入鸟网的情况。


由于其数量稀少且栖息地要求苛刻,白眼潜鸭被视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保护白眼潜鸭,就意味着保护了整个淡水湿地生态环境。


总结


白眼潜鸭是一种羽色独特、生境专一的水鸟。雄鸟栗红色的头颈和纯白色的眼睛构成了它迷人的外观。然而,这种美丽的鸭子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是全球及中国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它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