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山斑鸠是一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形态优雅的野生斑鸠,常在山林和农田地区活动。
概述
山斑鸠是斑鸠属中体型中等的鸟类,因其颈侧具有独特的蓝灰色和黑白色相间的斜纹斑块而易于识别。它的叫声低沉而富有节奏感,是乡村和山林中常见的背景音。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山斑鸠
· 英文名: Oriental Turtle Dove
· 学名: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 分类: 鸽形目 > 鸠鸽科 > 斑鸠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体型比家鸽(鸽子)瘦小,但比珠颈斑鸠略显粗壮,体长约30-35厘米。
· 体色:
· 整体: 全身羽毛以葡萄灰色和棕褐色为主。
· 最显著特征——颈侧斑纹: 颈侧两侧有多次蓝灰色和黑色、白色相间排列的斜向条纹组成的斑块,这是其与珠颈斑鸠最根本的区别。远看像一块整齐的“棋盘格”或“披肩”。
· 背部: 上体和翅膀为深棕褐色,羽毛边缘呈栗红色,形成明显的鳞状斑纹。
· 下体: 胸腹部为淡葡萄紫色,比珠颈斑鸠的颜色更显粉紫。
· 尾部: 尾羽较长,末端为宽阔的白色,但尾羽中间部分为黑色,飞行时从下方看,尾部黑白对比鲜明。
· 喙和脚: 喙灰色,脚粉红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分布极广,遍布亚洲东部地区。在中国,除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外,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 栖息地: 偏好山地、丘陵地带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缘、农田以及村庄附近的树林。相比珠颈斑鸠,它更偏向于有森林的环境,但在非繁殖期也会到开阔地觅食。
生活习性
· 食性: 植食性。主要在地面觅食,食物包括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谷物以及农作物幼苗。
· 行为: 常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飞行快速,翅膀会产生呼呼声。受惊时会突然起飞。
· 鸣叫: 鸣声是低沉而重复的四音节“咕咕-咕,咕咕”,重音在第三音,听起来像在说“不哭-不哭”或“布谷-布谷”(但与四声杜鹃的叫声不同),富有节奏感。
· 繁殖:
· 繁殖期: 春夏季。
· 巢: 和珠颈斑鸠一样,筑巢技术也较为简陋,用树枝在乔木的水平枝杈上搭建平台状的巢。
· 产卵: 每窝通常产2枚白色的卵。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在中国,山斑鸠最容易与珠颈斑鸠 混淆。主要区别点在于:
特征 山斑鸠 珠颈斑鸠
颈部斑纹 颈侧有蓝灰/黑/白相间的斜向条纹(棋盘格) 颈后有黑白点斑组成的“珍珠项链”
背部 有显著的栗红色鳞状斑 鳞状斑不明显,主要为灰褐色
尾部 末端白色,但中间部分为黑色,黑白分明 末端白色区域很大,非常醒目
下体颜色 胸腹部为偏粉的葡萄紫色 胸腹部为更浅的淡褐色或淡灰色
栖息偏好 更偏向山林 更适应城市、公园、村庄
总结:最关键的是看脖子。脖子侧面是斜条纹“披肩”的是山斑鸠;脖子后面是点状“珍珠项链”的是珠颈斑鸠。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 种群状况: 数量非常丰富且分布广泛,是常见的留鸟或候鸟(因地区而异)。
总结
山斑鸠是山林田野间一位优雅而低调的居民。它那独特的颈部“披肩”、背部华丽的鳞斑以及低沉回荡的鸣叫,使其成为乡村自然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不像珠颈斑鸠那样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但它依然是我们在郊外徒步或乡间旅行时最容易遇到的鸟类朋友之一。
希望这份介绍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