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次数:42451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棕颈钩嘴鹛是一种非常典型且常见的钩嘴鹛,以其弯曲如钩的长嘴和响亮的鸣叫声而闻名。
概述
棕颈钩嘴鹛是画眉科钩嘴鹛属的代表性物种。它们体型中等,善于鸣叫,常成群在灌丛中穿梭,用其特有的钩状长嘴在落叶层中翻找食物,是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山林中常见的鸟类。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棕颈钩嘴鹛
· 英文名: 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 学名: Erythrogenys erythrocnemis
· 分类: 雀形目 > 画眉科 > 钩嘴鹛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中型鹛类,体型修长,体长约22-25厘米。
· 最显著特征:
· 长而下弯的嘴: 拥有一张长而明显向下弯曲的嘴(喙),形似镰刀或钩子,这是钩嘴鹛属的共同特征,也是其名称的由来。喙呈淡褐色或角褐色。
· 体色:
· 头部与颈部: 头顶棕褐色,颈侧和耳羽为明显的棕红色或栗色,这是其“棕颈”之名的来源。
· 眉纹与贯眼纹: 有一条长而清晰的白色或皮黄色眉纹,其下方有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形成强烈的面部对比。
· 上体: 背部、腰部和尾部为橄榄褐色。
· 下体: 喉部和胸部为白色,并且布有粗著的黑色纵纹,像一条条纹围巾。腹部和尾下覆羽为棕黄色或橄榄黄色,纵纹变细或消失。
· 尾羽: 尾羽长而呈楔形,常上翘。
· 脚: 脚强健,呈铅灰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地),也见于缅甸东北部、印度支那北部。
· 栖息地: 栖息于中低海拔(通常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竹林、茂密的灌丛、林缘地带和河谷边的荆棘丛。喜欢植被茂密、底层落叶丰厚的地带。
生活习性
· 食性: 杂食性。主要用其强健弯曲的喙在地面的落叶层中翻扒,寻找昆虫(如甲虫、蚂蚁、蛾类幼虫)、蜘蛛、蜗牛等无脊椎动物,也吃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 行为:
· 集群性: 高度集群,常成对或结成5-10只的小群活动。群体成员间通过频繁的鸣叫保持联系。
· 地面活动: 多在林下地面或灌丛下层活动,行动敏捷,善于在密丛中穿梭。
· 鸣叫: 鸣叫声非常响亮、婉转而多变,常为一连串清晰的双音节或三音节哨音,例如“咕~呜~咕~呜~”或“喂~快~来~哟~”,听起来富有韵律,极具穿透力,是山林中非常标志性的声音之一。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在分布区内,可能与锈脸钩嘴鹛 混淆,主要区别点在于:
· 棕颈钩嘴鹛: 颈侧和耳羽为棕红色,胸部纵纹粗著且为黑色。
· 锈脸钩嘴鹛: 脸颊(不仅仅是耳羽)为鲜艳的锈红色或橙褐色,胸部纵纹较细且为褐色。两者的鸣叫声也有差异。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曾被列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根据2023年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画眉科所有物种(包括棕颈钩嘴鹛)均已被移出名录。但其依然是我国本土具有生态价值的重要物种。
· 种群状况: 在其分布区内为常见鸟类,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总结
棕颈钩嘴鹛是中国南方山地森林灌丛地带的“音乐家”和“翻土工”。它们那镰刀状的长嘴、棕红色的颈部、布满纵纹的胸部以及响亮悦耳的鸣声,使其即使藏身密林也容易被识别。对于在山中徒步的爱好者来说,听到从灌丛深处传来那富有节奏的“喂~快~来~哟~”的叫声,往往就意味着与这个有趣的“钩嘴”家族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