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灰腹绣眼鸟

发布时间:2025-09-25      浏览次数:45816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灰腹绣眼鸟是一种活泼可爱、群体性极强的小型鸟类,是绣眼鸟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概述


灰腹绣眼鸟是绣眼鸟科中体型较小、分布广泛的一种。它们以其标志性的白色眼圈和嘹亮急促的鸣叫声而闻名,常成大群在花丛树梢间活跃地觅食,是林地和园林中的常见精灵。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灰腹绣眼鸟
· 英文名: Hume's White-eye / Oriental White-eye (英文名与其它绣眼鸟有重叠和变动)
· 学名: Zosterops palpebrosus
· 分类: 雀形目 > 绣眼鸟科 > 绣眼鸟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体型小巧玲珑,比柳莺稍大,但更为圆润,体长约10-11厘米。
· 标志性特征:
  · 白眼圈: 眼睛周围有一圈醒目的白色绒状短羽,形成精致的“眼镜” ,这是所有绣眼鸟的共同特征,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 体色:
  · 上体: 头顶、背部和尾部主要为黄绿色或橄榄绿色,前额颜色更黄。
  · 下体: 喉部和上胸部为鲜亮的柠檬黄色,向下逐渐过渡到灰白色的腹部和尾下覆羽。“灰腹”之名即源于此,是与暗绿绣眼鸟区分的关键特征之一。
  · 胁部: 身体两侧(胁部)为灰褐色。
· 喙和脚: 喙细长而略下弯,呈黑色,适合吸食花蜜。脚为铅灰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见于云南、广西、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等地。
· 栖息地: 栖息地多样,从低地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公园、花园到山地的灌丛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高度适应人类居住环境。


生活习性


· 食性: 杂食性,但偏爱吃甜食。
  · 主食: 主要食物包括花蜜、花粉、小型浆果和柔软的果实。它们细长的喙和刷子状的舌头非常适合取食花蜜,是重要的传粉者。
  · 辅助食物: 也大量捕食小型昆虫、蜘蛛等,尤其是在繁殖季,为雏鸟提供高蛋白。
· 行为:
  · 高度集群: 极具社会性,几乎全年都成群活动,可形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群体成员之间通过持续的鸣叫保持联系。
  · 活泼好动: 极其活跃,几乎一刻不停地在树叶和花丛间跳跃、倒悬,动作敏捷。
· 鸣叫: 叫声为清脆、急促而连续的“吱-吱-吱”或“嗞嗞-嗞嗞”声,群鸟叫起来十分嘈杂。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特别是暗绿绣眼鸟)


灰腹绣眼鸟与暗绿绣眼鸟 外形极其相似,是观鸟辨识的难点。在分布重叠区(如云南),需仔细观察以下细节:


1. 腹部颜色(最关键):
   · 灰腹绣眼鸟: 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为清晰的灰白色或淡灰色,与胸部的柠檬黄色分界明显。
   · 暗绿绣眼鸟: 整个下体,从喉咙到腹部,均为柠檬黄色或淡黄色,腹部没有明显的灰色调。
2. 胁部颜色:
   · 灰腹绣眼鸟: 胁部为灰褐色。
   · 暗绿绣眼鸟: 胁部为更深的栗红色或棕褐色(但此特征不稳定,不如腹部可靠)。
3. 叫声(辅助判断):
   · 两者叫声相似,但细听有差异,需要经验。


总结:在中国西南地区,看到绣眼鸟,重点看它的肚子。如果肚子是灰白色的,就是灰腹绣眼鸟;如果肚子和胸部一样是黄色的,就是暗绿绣眼鸟。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种群状况: 在其分布区内数量丰富且常见,种群趋势稳定。


总结


灰腹绣眼鸟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活跃分子。它们那小巧的身影、标志性的“眼镜”和永不停歇的活力,为森林和园林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当成群的灰腹绣眼鸟在开花的树上觅食时,宛如一阵黄绿色的旋风,伴随着密集的“吱吱”声,是一场非常有趣的自然观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