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夜鹭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次数:59707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夜鹭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富有特色的夜行性水鸟,尤其以其“夜猫子”习性和独特的蹲守式捕食方法而闻名。

概述


夜鹭,顾名思义,是一种主要在黄昏和夜间活动的鹭鸟。它们白天常常集群栖息在树林中,显得慵懒安静,一到傍晚便纷纷出动觅食,是城市公园、湿地和农田的常客。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夜鹭
· 英文名: 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 学名: Nycticorax nycticorax
· 分类: 鹈形目 > 鹭科 > 夜鹭属


形态特征


夜鹭的成鸟和亚成鸟外观差异巨大。


· 成鸟:
  · 头部与冠羽: 头顶至后颈为墨黑色,并带有2-3根细长的白色饰羽(繁殖期尤为明显)。
  · 背部: 背部为灰黑色或墨绿色(有光泽)。
  · 翅与腹部: 翅膀和肩部为灰色,腹部和体侧为白色。
  · 眼睛: 眼睛巨大,虹膜呈鲜艳的红色,这是其夜间活动的重要适应特征。
  · 喙和腿: 喙粗壮而尖,呈黑色。腿和脚为黄色。
· 亚成鸟(幼鸟):
  · 与成鸟完全不同,全身为棕褐色,密布淡黄色的纵纹和深色的斑点,看上去斑斑点点,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另一种鸟。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全球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除两极和极端干旱地区外的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在东部和南部为常见留鸟,在北方为夏候鸟。
· 栖息地: 栖息于任何有水的环境,包括淡水或咸水的沼泽、湿地、河流、湖泊、池塘、红树林及城市公园。对人类的耐受度很高。


生活习性


· 夜行性: 典型的夜行性鸟类。白天常成群地缩着脖子,蹲在临水的树林或竹林里休息,一动不动,如同“打坐”。黄昏时分开始活跃,外出觅食。
· 食性: 肉食性,食谱广泛。主要以鱼、虾、蛙、蝌蚪、水生昆虫等为食。
· 捕食方式: 是“耐心型”猎手。通常采取静止守候的策略,站在浅水中或水边,长时间一动不动,等待猎物靠近后,以极快的速度伸颈啄食。
· 集群性: 有强烈的集群习性,无论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还是繁殖,都喜欢成群结队。常与其他鹭科鸟类(如白鹭、池鹭)形成混合的栖息群和繁殖群(鹭鸟林)。


繁殖与行为


· 繁殖: 繁殖期在春夏季。
· 巢: 集群筑巢于高大的树上(即“鹭鸟林”)。巢结构简陋,由树枝搭建而成。
· 求偶: 繁殖期,成鸟的饰羽更加明显,会进行点头、梳理羽毛等展示行为。
· 叫声: 叫声粗犷而沙哑,像乌鸦的“呱呱”声,在夜晚听起来格外清晰,因此也得名“夜哇子”。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在中国,夜鹭成鸟非常独特,不易混淆。但亚成鸟可能与麻鹭属的鸟类(如栗苇鳽)混淆,区别在于夜鹭亚成鸟体型更壮实,喙更粗短,且通常更倾向于集群活动。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 种群状况: 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种群趋势稳定。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环境,在许多大城市的公园中已成为常住“居民”。


总结


夜鹭是连接昼夜的“阴阳大师”。它们用白天的沉寂换取夜晚的生机,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次当您在傍晚的水边,看到一个静静站立、双眼发红的黑影,或者在城市的大树上发现一群看似在“集体打盹”的鹭鸟,那便是它们了。这种既常见又神秘的习性,使得夜鹭成为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