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小鸊鷉

发布时间:2025-09-14      浏览次数:50432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小鸊鷉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可爱的小型水鸟,相信很多人都在公园的湖面上见过它们的身影。

概述


小鸊鷉(读音:xiǎo pì tī)是中国分布最广、最常见的水鸟之一。它们体型娇小,水性极佳,擅长潜水和游泳,是淡水湖泊、池塘和河流中的常客。因其经常在水面上一沉一浮地被误认为是“溺水”,又得俗名“水葫芦”、“王八鸭子”。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小鸊鷉
· 英文名: Little Grebe
· 学名: Tachybaptus ruficollis
· 分类: 鸊鷉目 > 鸊鷉科 > 小鸊鷉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体型浑圆,大小如雏鸭,但更为紧凑,是鸊鷉家族中最小的一种。
· 非繁殖羽(秋冬季): 身体上部呈灰褐色,下体为污白色,喉部和颈侧颜色较浅。喙为黑色,尖端有白点。
· 繁殖羽(春夏季): 这是它们最漂亮的时期。喉部和颈侧变为鲜明的栗红色,喙基部也有一块明显的黄斑,颜色对比非常醒目。
· 独特特征:
  · 几乎没有尾巴,看起来像个毛茸茸的球。
  · 脚趾不是蹼状,而是每个脚趾都有独立的瓣状蹼(像花瓣一样),这使它们在水中拥有强大的推进力和灵活性,但上岸后行走笨拙。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分布极其广泛,遍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在中国,几乎全国各地只要有适合水体的地方都能见到。
· 栖息地: 栖息于各种富营养的淡水或略微咸水的水域,包括湖泊、池塘、水库、流速缓慢的河流、沼泽等。尤其喜欢有水草覆盖的静水环境。


生活习性


· 潜水高手: 小鸊鷉是潜水和游泳的专家。受惊或捕食时,能潜入水中长达数十秒,在水下游出很远的距离,然后在另一处悄然浮出水面。
· 食性: 主要以水生昆虫、小鱼、小虾、蝌蚪等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它们通过潜水追捕猎物。
· 飞行: 虽然会飞,但飞行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在水面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才能起飞。因此,它们更倾向于潜水逃避危险而非飞行。
· 性情: 通常胆小机警,单独或小群活动。


繁殖与行为


小鸊鷉的繁殖行为非常有趣。


· 求偶舞蹈: 繁殖期,雄鸟和雌鸟会进行精彩的共同舞蹈,包括面对面直立、相互点头、衔取水草等仪式,非常有趣。
· 浮巢: 它们的巢是典型的浮巢,由水草和芦苇等材料搭建,漂浮在水面上,并常系在水生植物上,能随水位升降。巢址通常非常隐蔽。
· 育雏:
  · 雏鸟为早成鸟,出生后不久就能下水游泳。
  · 最有名的行为是亲鸟常常把雏鸟背在背上游泳,雏鸟只露出小脑袋,既能保暖又能躲避天敌,场面十分温馨可爱。
  · 当亲鸟潜水时,背上的雏鸟会暂时留在水面上。


叫声


叫声多样,在繁殖期会发出清脆而急促的连续颤音,如“kee-kee-kee-kee”或“比-比-比-比”声。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在野外,小鸊鷉很容易识别,不易与其他鸟类混淆。唯一可能混淆的是其他鸊鷉,如凤头鸊鷉,但凤头鸊鷉体型大得多,繁殖期有华丽的头饰和颈饰。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 种群状况: 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是非常成功的物种。在城市公园中,它们常常能与人和谐共处。


总结


小鸊鷉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潜水精灵”。它们憨态可掬的外形、精湛的潜水技巧以及温馨的育雏画面,为城市水域带来了无限生机。下次当您在公园湖边看到一个没有尾巴、一头扎进水里就不见的小黑影时,您就知道,那很可能就是这位熟悉的水上邻居——小鸊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