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黑眉长尾山雀

发布时间:2025-09-05      浏览次数:46580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黑眉长尾山雀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型鸟类,以其独特的面部纹路和活泼的习性而备受观鸟者喜爱。


概述


· 中文名: 黑眉长尾山雀
· 英文名: Black-browed Bushtit, Black-browed Tit
· 学名: Aegithalos bonvaloti
· 分类: 雀形目 > 长尾山雀科 > 长尾山雀属


形态特征


黑眉长尾山雀体型小巧玲珑,羽毛蓬松,整体看起来像一个毛茸茸的“小球”。


· 核心特征: 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头部的图案。有一条宽阔的黑色纹路从喙基穿过眼睛一直延伸到后颈,如同两条醒目的“黑眉毛”或“海盗眼罩”,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 头部: “黑眉毛”上方的头顶至后颈为暗褐色或栗褐色,脸颊和喉部为白色或淡灰白色。
· 身体: 背部、肩羽和腰部主要为灰褐色。下体胸部为淡灰色,向腹部逐渐变为淡棕色或皮黄色。
· 喙: 喙非常短小,呈黑色。
· 尾部: 拥有较长的楔形尾羽,是其“长尾”山雀名称的体现。


注意区分: 它很容易与它的近亲——红头长尾山雀 混淆。关键区别在于头部:红头长尾山雀的头部是醒目的栗红色,且黑色眼纹较细;而黑眉长尾山雀的头顶是暗褐色,黑色眼纹非常宽阔醒目。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黑眉长尾山雀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特有种,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主要见于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等地。
· 栖息地: 典型的高原、亚高山鸟类。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 的高山和亚高山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缘灌丛和杜鹃灌丛中。它们适应了凉爽潮湿的山地气候。


生活习性


1. 集群性: 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常年成群活动,冬季甚至会形成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它们在枝头间非常活跃地移动,彼此通过细弱的联络叫声保持沟通,群体成员间关系紧密。
2.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蜘蛛等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它们会像山雀一样,在树枝和树叶间灵活地跳跃、倒悬,仔细搜寻每一处可能藏有食物的角落,是典型的益鸟。
3. 叫声: 叫声细弱而清脆,通常为连续的“吱-吱-吱”或“丝-丝-丝”声,在林中不易察觉,但却是判断它们群体位置的重要线索。
4. 繁殖: 繁殖期在5-7月。它们的巢穴非常精美,是由苔藓、地衣、树皮纤维和蜘蛛网等材料编织成的椭圆形球状巢,侧面开口,内衬大量羽毛,柔软而保温。通常筑于灌丛或矮树的枝杈间。每窝产卵4-8枚。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评为无危(LC) 物种。由于其分布区相对局限,但对高山森林环境的适应性较好,目前种群数量较为稳定。
· 威胁: 潜在的威胁可能来自于高山森林栖息地的退化或碎片化。


总结


黑眉长尾山雀是中国西南高山森林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它那标志性的“黑眉毛”、蓬松可爱的体型、以及成群结队在林间喧闹穿梭的景象,给高山观鸟带来了许多乐趣。作为高山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在控制昆虫种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