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43253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东方白鹳是一种非常珍贵且引人注目的大型涉禽。
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东方白鹳
· 英文名: Oriental Stork
· 学名: Ciconia boyciana
· 分类: 鹳形目 > 鹳科 > 鹳属
· 保护级别:
· 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其从二级提升至一级)。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 濒危(EN)级别。
· 《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物种,禁止国际贸易。
---
二、 形态特征
东方白鹳体型雄伟,姿态优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1. 体型: 大型涉禽,体长可达1米以上,站立时身高约1.1-1.3米,翼展可超过2米。
2. 羽色: 身体羽毛主要以纯白色为主,飞羽(翅膀的大羽毛)为黑色,并带有绿色或紫色的金属光泽。在站立时,黑色的飞羽覆盖在白色尾羽上,如同穿了一件“黑马甲”。
3. 喙和腿: 喙(嘴)长而粗壮,非常坚硬,呈黑色。眼睛周围有一圈显著的红色皮肤,称为“眼先裸区”。腿和脚细长,均为鲜红色。
4. 与白鹳的区别: 东方白鹳曾经被看作是欧洲白鹳(Ciconia ciconia)的一个亚种,但现在已被确认为独立物种。主要区别在于:
· 喙的颜色: 东方白鹳的喙全是黑色;欧洲白鹳的喙是红色。
· 眼睛周围: 东方白鹳眼周的红色皮肤范围更大、更明显;欧洲白鹳的红色范围较小。
· 习性: 东方白鹳更警惕,通常远离人类居住区筑巢;欧洲白鹳则常在欧洲城镇的烟囱上筑巢,与人类关系密切。
---
三、 生活习性
1. 栖息地:
·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沼泽、湖泊、河流沿岸的湿地环境,尤其喜欢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浅水区域。它们需要高大的树木或人工构筑物(如电线塔)来筑巢。
2. 食性:
· 肉食性。是湿地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之一。主要捕食鱼类、蛙类、蛇、小龙虾、水生昆虫等小型动物。
· 捕食行为: 常在浅水中缓慢行走,目光敏锐,发现猎物后迅速用长喙啄击。它们不像鹭类那样长时间静止等待。
3. 行为特点:
· 飞行姿态: 飞行时颈部向前伸直,双腿向后伸,与鹭类(飞行时缩着脖子)形成鲜明对比。它们善于利用热气流翱翔,迁徙时可以飞得很高。
· 性情: 机警而胆小,通常与人保持很远的距离。
· 鸣叫: 东方白鹳的喙不像鸣禽那样可以发声,因此它们无法发出复杂的叫声。成鸟之间通过上下喙急速敲击发出“哒哒哒”的响亮声音来进行交流,这种行为称为“击喙”。
---
四、 繁殖与分布
1. 繁殖:
· 繁殖期: 每年春季(3月至6月)。
· 筑巢: 巢非常大且坚固,由枯树枝搭建而成,内垫软草。它们会年复一年地使用和修补同一个巢,使得巢越变越大。巢通常筑在高大的树顶或高压电线塔上。
· 产卵与孵化: 每窝产卵2-6枚,卵呈白色。雌雄亲鸟共同孵卵,孵化期约30天。雏鸟为晚成鸟,需要亲鸟喂养约2个月后才能离巢飞行。
2. 地理分布:
· 繁殖地: 几乎全部集中于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的湿地)。
· 越冬地: 主要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安徽升金湖等)越冬,少数个体会飞到韩国和日本南部。
· 迁徙: 是长距离迁徙鸟类,每年秋季南迁,春季北返。
---
五、 生存现状与保护
东方白鹳曾一度濒临灭绝,数量极为稀少,主要原因包括:
· 栖息地丧失与退化: 湿地的开垦、围垦造田使其觅食和繁殖地大幅减少。
· 人类干扰: 高压电线塔有时会导致其触电身亡。
· 食物短缺: 湿地水位的波动和农药的使用影响其食物来源。
· 非法捕猎: 历史上曾被猎杀。
保护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通过严格的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投食、在电线塔上安装防护装置等)和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其野生种群数量有所恢复,特别是在中国,观测到的越冬种群数量已显著增加,从濒危(EN)下调为易危(VU)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成为中国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取得的一项显著成就。
---
六、 文化意义
· 在中国文化中,鹳与“鹳雀楼”等意象相关,因其姿态优雅,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 在韩国和日本,东方白鹳也被视为带来好运的“祥瑞之鸟”,日本还开展了成功的人工繁殖和野化项目。
总结
东方白鹳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它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湿地环境的健康程度。这种体态优雅、习性独特的大型鸟类,正从灭绝的边缘被拯救回来,但其未来的生存依然依赖于持续不断的湿地保护和人类友善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