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浙江不断涌现出知名度、曝光率颇高的村庄,在全国乡村建设热潮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红”现象,这些村庄通过挖掘村庄特色、合理规划发展路径、众筹资金、网络营销等方式走出了一条收获颇丰的“网红”之路,为其他地区村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因为“傍”上了国内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一夜成名;《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家乡桐庐县环溪村,凭借“莲文化”引来游客无数;杭州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凭借江南水墨画般的景观,被网友誉为“最美乡村回迁房”……这两年,浙江不断涌现出知名度、曝光率颇高的村庄,在全国乡村建设热潮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红”现象。
“挖”出来的“网红村”——桐庐环溪村
村口的古银杏高大葱茏;青源溪、天子源溪两条溪流犹如舞动的绸带,将整个村庄环绕;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古建筑静静地“躺”在村中各个角落。这里就是桐庐江南镇环溪村。
环溪村的改变始自2003年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2010年,浙江又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得益于财政支持,环溪村基本完成了全村环境的综合整治。
然而环境改善了,村庄却始终缺乏活力。
2012年,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将“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作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方向。
环溪村90%以上的村民都姓周,是《爱莲说》作者——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聚集地,也是浙江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
环溪村在专家帮助下,充分挖掘“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绘就出一幅布局紧凑、错落有致的“山水画”,从而每年吸引数万游客,闻名省内外。
“造”出来的网红——富阳东梓关村
环溪村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历史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先天的历史、人文资源,村庄如何发展?富阳东梓关村“另辟蹊径”,找到了出路。
在2016年前,在浙江近2.8万个村庄中,东梓关村名不见经传,沉默而又普通。甚至由于先天的审美缺失,导致房屋风格杂乱无章,欧式巴洛克,美式小清新,伊比利亚田园牧歌,地中海风情,东欧城堡风等等等都会出现油菜花田旁边。
2017年春节,村庄在一块新的用地上新规划一片住宅,并邀请设计师孟凡浩团队入驻进行设计。一年过去,已故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江南粉墙黛瓦的水墨画卷在这里“实体化”。难得的是,新房子在功能上尽量满足了村民的需求,户型面积在290平方到340平方不等,每栋价格为40万左右,在设计风格和形态上,又梳理补充了浙派建筑的脉络。
成了“网红”的东梓关村,没有停下脚步。当地意识到,短暂的人气不能长久地推动村庄发展,村庄需要有差异化的产业作支撑。今年6月,富阳与开元旅业集团签订框架协议,以东梓关古村落为核心,依托休闲度假中医养生,打造富春山居田园综合体。9月29日至10月7日,东梓关村将在近10天的时间里,开展一系列包括富春十二鲜评选、江鲜第一锅开锅等满载特色文化的活动。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与乡愁记忆的人文之美交织,正散发出不同于城市的别样吸引力。
“众筹”出来的网红——义乌何斯路村
在“网红村”地图上,义乌何思路村的发展之路尤其“草根”,也十分值得借鉴。该村坐落于义乌西部,要产业没产业,要资源没资源。2008年,村两委班子开动脑筋,抓住特色农业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着力打造义乌首个“花海”。
发展的过程中,何斯路村里邀请了专家评估村里的生态资源,把村民房前屋后的菜地、池塘、山坡地等折合成股份,以原始股方式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何斯路公司”,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股东,极大调动了村民的发展热情。薰衣草花开季节,何斯路村一天涌入的游客数量达到近万人次。
如今,一炮而红的何斯路村正在进行转型升级,改变单一花海经济模式,打造集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农村产业集群。
“联”出来的网红——松阳西坑村
松阳县自然环境保护良好,50多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得以完整保存了下来。
当地利用网络,打破“信息孤岛”,定期发布古村落美景,不断输出优美的风景和特色的美食,在虚拟世界点燃人们对于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
位于四都乡的西坑村就是一例。九山半水半分田,四面环山,海拔700多米的西坑村,古村民宅特色浓郁。许多摄影爱好者被深深吸引,慕名而至。以该村为背景拍摄的照片先后获全国奖项的达数10幅,西坑村也有了“中国最优美的小山村”的美称,从无人问津的衰败小村变成人们的梦想天堂。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有超过50万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到松阳进行创作。
可参考的路径
不可照搬的样本
当然,“网红”虽好,却不常有。“网红村”的出现,有因缘际会,也有后天努力。
当下,发展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每个村庄的情况不同,无可照搬的样本,必须因地制宜、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先问问“我们村有什么”“市场要什么”“我们村有的,别的村有吗”……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抓准乡村发展的“牛鼻子”。
有些村,不善于挖掘特色资源,看人家搞什么自己也搞什么,最后事倍功半。有些村,追求城市生活,用千篇一律的建筑,遮盖了原有的“泥土味”,让人失望而归。有些村,发展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游客来了一次不想再去,没有市场竞争力,也不可持续。
因此,乡村振兴不妨在农村的天然优势上多想想,在民俗、土特产、农事、建筑和美食等产业发展方面动动脑子,在养生、采摘、文体、研学、手工等方面做做文章,不断创新、不断深挖、不断探索,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村庄。
文章转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