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灰背伯劳

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次数:41498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灰背伯劳是一种小巧而凶猛的伯劳,以其清晰的灰色背部和对开阔生境的偏好而著称。

概述

灰背伯劳是伯劳家族中体型较小的成员,外形精干,具备伯劳典型的猛禽习性。它不像一些亲戚那样色彩对比强烈,但其素雅的灰色背部、黑色的“海盗眼罩”和钩状的喙,依然使其具有独特的辨识度。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灰背伯劳

· 英文名: Grey-backed Shrike

· 学名: Lanius tephronotus

· 分类: 雀形目 > 伯劳科 > 伯劳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体型中等偏小,比常见的棕背伯劳显得更为紧凑,体长 about 20-23 厘米。

· 体色:

  · 背部: 额顶至背部、包括肩羽为均匀的深灰色或灰褐色,这是其名称的由来。

  · 头部: 具有伯劳科的典型特征——一条宽阔的黑色过眼纹从喙基穿过眼睛延伸至耳羽,像戴着一个“海盗眼罩”。

  · 翼与尾: 翅膀黑褐色,飞行时可见不明显的浅色翼斑。尾羽较长,呈黑色,外侧尾羽末端有明显的白色斑块,飞行时尤其明显。

  · 下体: 喉部白色,胸腹部、两胁为浅灰褐色或淡棕色,部分亚种两胁有微弱的波状纹。

· 喙: 伯劳科典型的猛禽式喙,粗壮有力,尖端有锐利的钩,用于撕扯猎物。

· 与相似物种区分:

  · 与棕背伯劳: 最显著的区别是背部颜色。棕背伯劳的背部为鲜艳的红棕色或栗棕色,而灰背伯劳是灰色。此外,灰背伯劳的尾羽白色区域通常更大。


分布与栖息地


· 繁殖地: 主要繁殖于中国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如青藏高原东部、华北、西北),以及中亚、喜马拉雅地区。

· 越冬地: 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如长江以南地区)、印度支那半岛等地越冬。

· 栖息地: 喜欢相对开阔、干燥的生境,如高山草甸、灌丛、农田、林缘、河谷地带。常栖息在视野良好的灌木顶端、电线、围栏或孤立的树枝上。


生活习性


· 食性: 肉食性,是雀形目中的“小猛禽”。主要以大型昆虫(如蝗虫、甲虫)、小型鸟类、蜥蜴、鼠类等为食。

· 典型行为 - “屠夫鸟”:

  · 具有伯劳的典型习性:将捕获的猎物悬挂或楔在荆棘、带刺的铁丝网或尖锐的树枝上,以便于撕扯和储存。这些“肉串”也是其领地和求偶的展示物。

  · 常站在制高点静候猎物,发现目标后迅速飞扑捕捉。

· 鸣叫: 叫声尖锐、粗厉,为连续的“zhiga-zhiga-zhiga”或“嘎-嘎-嘎”声。也能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


繁殖


· 繁殖期: 春夏季。

· 巢: 巢筑于灌木或矮树的枝杈间,呈杯状,结构较为粗糙。

· 领域性: 繁殖期领域性强,会驱赶进入其领地的其他鸟类。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 种群状况: 分布广泛,数量相对稳定。


总结


灰背伯劳是开阔地带的孤独猎手。它那灰色的背影可能不如棕背伯劳显眼,但其犀利的目光、凶猛的习性和独特的“储食”行为,无不彰显着其作为“小霸王”的本色。当您在郊野的灌木丛或电线上看到一个静静伫立、不时转动头部扫视四周的灰色身影时,那很可能就是这位高效的捕食者正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