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矛纹草鹛

发布时间:2025-09-19      浏览次数:41888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矛纹草鹛是一种外形独特、鸣叫声喧闹的画眉科鸟类,是中国南方和西南山区灌丛中的常见居民。

概述


矛纹草鹛是画眉科中体型较大、性情嘈杂的鸟类。它们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脸颊上如同胡须般的黑色纵纹,以及成群活动时发出的响亮而多样的鸣叫声。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矛纹草鹛
· 英文名: Chinese Babax
· 学名: Pterorhinus lanceolatus
· 分类: 雀形目 > 画眉科 > 草鹛属(或喙鹛属,分类有变动)


形态特征


· 体型: 体型偏大且修长,大小近似鸫鸟,体长可达22-25厘米。
· 体色:
  · 整体色彩: 全身以棕褐色为主,上体羽毛边缘颜色较浅,形成明显的鳞状斑纹,这是其非常重要的识别特征。
  · 头部: 脸颊和耳羽为白色或皮黄色,上面有数道粗著且平行的黑色纵纹,形如“胡须”或“矛纹”,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 喉部和胸部: 喉部白色,胸部浅褐色,也具有深色的纵纹,但不如脸颊的明显。
  · 尾羽: 尾羽很长,呈凸尾状,颜色为棕褐色,具有暗色的横斑。
· 喙和脚: 喙细长而略下弯,呈黑褐色。脚为黄褐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中南部和西南部(包括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等地),也见于缅甸东北部等地。
· 栖息地: 栖息于中低海拔(通常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灌丛、林缘地带、竹林、河谷边的荆棘丛以及开阔的草坡。它们偏好植被茂密但不太高的生境。


生活习性


· 食性: 杂食性。主要以昆虫(如甲虫、毛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嫩芽。多在灌丛下层或地面用强健的喙翻找落叶觅食。
· 集群性: 高度集群,除繁殖期外常集成几只到十几只的小群活动。群体成员之间通过频繁的鸣叫保持联系。
· 鸣叫: 叫声非常嘈杂、响亮而多变,包括粗哑的“嘎嘎”声、急促的“喳喳”声以及一些婉转的哨音。群鸟聚集时,叫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 行为: 性机警但好奇,常在灌丛中窜动,有时也会跳到较开阔的地方。飞行能力不强,多作短距离飞行。
· 繁殖: 繁殖期在春夏季。巢筑于灌丛或竹林深处,呈杯状,较为隐蔽。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在分布区内,矛纹草鹛的特征比较独特,但可能与某些噪鹛混淆,主要区别点在于:


· 矛纹草鹛: 脸颊有独特的平行黑色纵纹(胡须),全身具明显的鳞状斑。
· 黑脸噪鹛: 虽也有黑色“脸罩”,但是一片黑色区域,而非平行的细纵纹,且臀部为栗红色。
· 画眉: 体型较小,有明显的白色眼圈和纵纹,但没有脸颊的黑色胡须纹。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曾被列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根据2023年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画眉科所有物种(包括矛纹草鹛)均已被移出名录。但其依然是我国本土具有生态价值的重要物种。
· 种群状况: 在其分布区内为常见鸟类,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总结


矛纹草鹛是中国南方山地灌丛生态系统的标志性鸟类之一。它们那独特的“胡须”、布满鳞斑的身体以及喧闹的叫声,使得它们即使藏身密丛中也难以被忽视。对于在山间徒步的爱好者来说,听到一阵从灌丛深处传来的嘈杂叫声,往往就意味着与这个有趣的“吵闹家族”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