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绿背山雀

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45717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绿背山雀这是一种色彩明快、活泼可爱的小型鸟类,是中国中南部山地森林中的常见居民。

概述


绿背山雀是山雀科的一种鸟类,以其背部的橄榄绿色和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为主要特征。它们性格活泼,叫声清脆,常在小群中活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活跃分子。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绿背山雀
· 英文名: Green-backed Tit
· 学名: Parus monticolus
· 分类: 雀形目 > 山雀科 > 山雀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小型鸣禽,体型与常见的大山雀非常相似,约13厘米左右。
· 标志性特征:
  · 背部: 背部、腰部和肩羽为鲜明的橄榄绿色,这是其名称的由来。
  · 头部: 头部图纹与大山雀类似:头顶和冠羽为黑色,脸颊为醒目的白色,后颈有白色斑块。从喉部延伸至腹部有一条宽阔的黑色纵纹,像一条“黑领带”。
· 其他特征:
  · 腹部: 腹部为鲜亮的柠檬黄色,与胸侧的橄榄绿色和中间的黑色纵纹形成强烈对比。
  · 翅膀: 翅膀上有两道明显的白色翼斑,这是山雀类常见的特征。
  · 喙和脚: 喙短而尖,呈黑色。脚为铅灰色。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南部及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台湾等地),也见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北部。
· 栖息地: 典型的海拔较高的山林鸟类。常见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及林缘灌丛。相比平原,它们更偏爱中高海拔的森林环境。


生活习性


· 食性: 杂食性,以昆虫为主。
  · 主食: 在各种树木的枝叶、树皮缝隙中搜寻昆虫及其幼虫(如毛虫、甲虫)、蜘蛛等,是重要的森林益鸟。
  · 辅助食物: 秋冬季节食物匮乏时,也取食植物的种子、浆果和坚果。
· 行为:
  · 活泼好动: 极其活跃,常在枝梢间敏捷地跳跃、倒悬,不停地搜寻食物。
  · 集群性: 非繁殖期常与其他山雀种类(如黄颊山雀、煤山雀等)、鳾和柳莺等混合成小群活动,在森林中形成“鸟浪”,共同觅食和警戒。
  · 鸣叫: 鸣声清脆多变,常为响亮的“吱-吱-吱”声或“子规-子规-子规”声,也有较为复杂的哨音。
· 繁殖:
  · 繁殖期: 多在春夏季。
  · 巢: 利用天然树洞、啄木鸟废弃的巢洞或岩石缝隙营巢,也会使用人工巢箱。巢材为苔藓、羽毛、兽毛等。
  · 产卵: 每窝产卵3-7枚。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绿背山雀最容易与大山雀 混淆,因为它们的头部和腹部图纹非常相似。主要区别点在于:


· 绿背山雀:
  · 背部为鲜明的橄榄绿色。
  · 腹部为更鲜亮的柠檬黄色。
  · 翅膀上有两道清晰的白色翼斑。
  · 分布偏西南和中高海拔。
· 大山雀:
  · 背部为灰褐色或橄榄灰色,不带明显的绿色调。
  · 腹部为淡黄色,颜色较浅。
  · 分布极广,从平原到低山都能见到。


总结:最关键的区别是看背部颜色。背部鲜绿的是绿背山雀,背部灰褐的是大山雀。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 种群状况: 在其分布区内为常见鸟类,种群数量稳定。依赖于健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总结


绿背山雀是山地森林里一抹灵动的“绿影”。它们明快的色彩、活泼的个性以及清脆的鸣叫声,为静谧的山林带来了无限生机。如果您有机会在中国中南部的中高海拔山林中徒步,留意那些在树冠层活跃的小鸟群,很可能就会发现这位身着“绿色外套”、系着“黑领带”的漂亮小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