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红胸啄花鸟

发布时间:2025-09-13      浏览次数:50171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红胸啄花鸟是一种非常迷你、可爱的鸟类,因其雄鸟胸前的一抹亮红色而备受喜爱。

概述


红胸啄花鸟是啄花鸟科的代表性物种之一,也是中国境内最小的鸟类之一(体长仅7-9厘米,重量约4-8克)。它们体型娇小,行动敏捷,尤其以雄鸟鲜艳的红胸为标志。与桑寄生科植物有着奇妙的共生关系,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红胸啄花鸟
· 英文名: 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 学名: Dicaeum ignipectus
· 分类: 雀形目 > 啄花鸟科 > 啄花鸟属


形态特征


红胸啄花鸟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 雄鸟:
  · 标志性特征: 上体为有金属光泽的暗蓝色或黑蓝色,下胸至腹部中央有一块非常醒目的鲜红色或朱红色斑块,像一团小火苗,故名“Fire-breasted”。
  · 其他特征: 喉部、颈侧和上胸为棕褐色或皮黄色。腹部有一条不连续的黑色纵纹。整体颜色对比鲜明。
· 雌鸟:
  · 体色: 全身朴素,上体为橄榄绿色,下体为淡黄白色或灰白色,没有红色斑块。
  · 识别特征: 体型极小,喙短小,常在有花果的树上活动。
· 共同特征:
  · 体型: 极其小巧,比一只拇指大不了多少。
  · 喙: 短小而略向下弯曲,尖端锋利,适合啄食浆果和花蜜。
  · 舌: 舌头尖端呈管状分叉,类似太阳鸟,有助于舔食花蜜。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很广,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到中国南方(包括云南、四川南部、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海南等地),直至东南亚。
· 栖息地: 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果园、公园和村庄附近的树丛中。喜欢有丰富花果资源的生境。


生活习性


· 食性:
  · 主食浆果: 特别偏爱桑寄生科植物的浆果。这些浆果果肉粘稠,种子细小。
  · 传播种子: 红胸啄花鸟吞下浆果后,果肉被消化,但种子无法消化。它们在排泄时,种子会粘在树枝上,从而帮助桑寄生植物传播,这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
  · 辅助食物: 也取食其他小型浆果、花蜜、花粉以及微小的蜘蛛和昆虫。
· 行为: 性格活泼好动,常在树冠顶层敏捷地跳跃、飞翔,发出细弱的“吱、吱”声。因其体型小、颜色保护性好,往往只闻其声,难见其影。
· 繁殖:
  · 巢: 巢非常精致,呈囊袋状,由植物纤维、蛛丝、苔藓等构成,悬挂在高大的树木的细枝末端,伪装得很好,极难发现。
  · 产卵: 每窝产卵2-4枚。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 朱背啄花鸟雄鸟: 朱背啄花鸟雄鸟的整个背部都是红色的,而红胸啄花鸟雄鸟的红色仅限于胸部。两者分布区有重叠,但朱背啄花鸟更偏南方。
· 纯色啄花鸟: 体型相似,但无论雌雄,全身都为单一的橄榄绿色或褐色,缺乏红色或强烈的对比色。


保护状况


· IUCN红色名录: 无危
· 中国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所有啄花鸟科鸟类均被列入二级保护)
· 种群状况: 在其分布区内为常见留鸟,种群数量稳定。其生存依赖于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桑寄生等寄生植物的存在。


总结


红胸啄花鸟是中国南方森林中的“红色小珍珠”。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其娇小可爱的形态和雄鸟亮丽的羽色也深受观鸟者的喜爱。如果您在南方山林中,看到一棵结满小浆果的树上,有极其微小的身影在快速移动,并伴随着细碎的叫声,不妨耐心观察,或许就能有幸一睹这只“胸前带着火苗”的迷你精灵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