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红尾水鸲

发布时间:2025-09-11      浏览次数:52046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红尾水鸲是一种非常美丽且容易观察的鸟类,常被誉为“溪流边的宝石”。

概述


红尾水鸲是一种常见于山涧溪流旁的小型鸟类。它们性格机警活泼,羽色对比鲜明,尤其是雄鸟那栗红色的尾羽和独特的上下摆动尾部的行为,使其成为溪流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鸟类之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红尾水鸲
· 英文名: 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 学名: Phoenicurus fuliginosus
· 分类: 雀形目 > 鹟科 > 水鸲属


形态特征


红尾水鸲具有显著的性二型特征,即雄鸟和雌鸟的外形差异很大。


· 雄鸟:
  · 身体主色: 全身大部分呈暗蓝灰色,如同铅色,因此英文名中有“Plumbeous”(铅灰色)一词。
  · 标志性特征: 尾羽和腰臀部为鲜明的栗红色或锈红色,非常醒目。
  · 其他: 翼角褐色,在飞行时可见。喙和脚均为黑色。
· 雌鸟:
  · 身体主色: 整体为灰褐色,比雄鸟朴素很多。
  · 尾部: 尾羽基部白色,端部为深褐色,但尾羽的基部、腰和臀部同样具有雄鸟那样的栗红色,只不过范围较小,有时不太明显。
  · 特征斑纹: 全身羽毛呈鳞状斑纹,特别是下体,有浅色的羽缘,形成细微的斑驳效果。
· 共同特征:
  · 行为标志: 无论雌雄,都有一个经典动作——经常上下摆动其扇形展开的尾羽,同时会展开尾羽,露出红尾和白色的尾下覆羽(雌鸟更明显)。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在中国,常见于中部、南部、东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亚等地。
· 栖息地: 典型的生活环境是山地、丘陵地带的清澈溪流、河谷和瀑布附近。它们对水质要求较高,是环境指示物种之一。在城市中,有清洁流水的大型公园里也可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 习性: 主要为留鸟,不做长距离迁徙。但在寒冷季节,部分个体会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进行垂直迁移。


生活习性


· 食性: 食虫鸟。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为食,如蚊、蝇、甲虫、蜻蜓幼虫等。它们常见的捕食方式包括:
  1. 站立观望: 站在溪流中的岩石或岸边树枝上,发现飞虫或水边昆虫后,飞出去捕捉。
  2. 水面掠食: 快速飞起,掠过水面捕捉昆虫。
  3. 地面搜寻: 在浅水滩或岸边碎石间跳跃,啄食小虫。
· 繁殖:
  · 繁殖期: 通常在4月至7月。
  · 巢: 营巢于溪流附近的天然缝隙中,如岩壁裂缝、桥洞、屋檐下或河岸的土洞中。巢呈杯状,由苔藓、草茎、树叶等材料构成,内垫羽毛和细草。
  · 卵: 每窝产3-6枚卵,卵呈淡蓝色或白色。
· 领域性: 雄鸟在繁殖期有强烈的领域行为,会站在显眼的高处鸣叫,以警告其他雄鸟不得侵入其领地。


鸣叫声


鸣声清脆悦耳,通常是一连串短促而高亢的哨音,例如“zree, zree”或“tic, tic”声。在受到惊扰时,会发出尖锐的警示声。


与相似物种的区分


在分布区内,红尾水鸲的特征非常独特,不易混淆。但偶尔可能与以下鸟类比较:


· 北红尾鸲: 雄鸟北红尾鸲也有红尾,但其头顶至后颈为白色或灰白色,翼上有大块白斑,且栖息环境更广泛,不局限于溪流。
· 小燕尾: 同样生活在溪流边,但小燕尾尾羽极短,呈黑白两色,行为是频繁地点头而非上下摆动尾部。


保护状况


·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红尾水鸲被评估为无危。
· 它们适应能力较强,种群数量稳定且常见。其生存状况与溪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


总结


红尾水鸲是连接清澈水体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美丽纽带。下次当您在山间徒步,听到潺潺流水声时,不妨多留意一下水中的石头和岸边的树枝,很可能就会发现这只不停上下摆动红尾巴的“溪流精灵”,为您的旅途增添一份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