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红头长尾山雀

发布时间:2025-09-10      浏览次数:45262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红头长尾山雀是一种非常可爱、引人注目的小型鸟类。


-红头长尾山雀简介


· 中文名: 红头长尾山雀
· 学名: Aegithalos concinnus
· 分类: 鸟纲 > 雀形目 > 长尾山雀科 > 长尾山雀属


形态特征


红头长尾山雀体型非常小巧,比麻雀小得多,但其长长的尾巴就占了身体长度的一半以上。它们色彩鲜艳,搭配协调,像一只精心打扮的“糯米团子”。


· 标志性特征: 长尾巴,呈楔形,经常高高翘起。
· 头部: 头顶至后颈为栗红色,脸颊和喉部为白色,喉部中央有一块醒目的黑色斑块。这形成了“红头、白脸、黑围嘴”的独特图案。
· 身体: 上背部和翅膀为黑色与灰色,混杂有棕色。下胸和腹部有一条宽阔的栗红色胸带,其余腹部为白色,有时略带淡黄色。
· 亚种差异: 不同亚种在色调上略有差异,例如有些亚种腹部的栗红色胸带更宽或颜色更深。


(红头长尾山雀,展示了其经典的“红头”和长长的尾巴)
(可以看到它们紧密的群体活动)


分布与栖息地


·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印度次大陆北部、中南半岛北部等地区。在中国,是华中、华南、华东及西南地区非常常见的留鸟。
· 栖息地: 适应性强,常见于各种林地环境,包括山地森林、阔叶林、混交林、灌木丛、竹林、公园、花园甚至城市绿地。从低海拔到海拔高达3000米的山地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生活习性


1. 高度社会性:
   · 这是红头长尾山雀最著名的习性。它们几乎从不单独活动,常以10至30只左右的紧密群体形式出现,在树枝间穿梭觅食,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细弱的“唧唧”声保持联系。
   · 群体成员会共同防御天敌,并可能在寒冷的夜晚挤在一起取暖。
2. 行为:
   · 极其活泼好动,行动敏捷,像一群小精灵在枝头跳动,几乎一刻不停。
   · 飞行能力不强,飞行轨迹呈波浪形,从一个树丛快速飞向另一个树丛。
3.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蜘蛛等小型节肢动物为食,是著名的农林益鸟。它们会仔细搜寻树叶、树枝和树皮缝隙,捕食各种害虫。
4. 鸣叫: 鸣声细弱而清脆,为连续的“唧唧唧唧”或“滋滋滋滋”声,听起来像金属摩擦声。听到这种声音,往往意味着有一大群正在靠近。


繁殖


红头长尾山雀的巢是其生物学上的一大亮点。


· 巢穴: 结构非常精巧。巢呈椭圆形或球形,像一个挂在树枝上的“靴子”或“袋子”,侧面开口。由苔藓、地衣、树皮、蜘蛛网和羽毛等材料编织而成,内部柔软,外部有伪装,堪称鸟类中的建筑大师。
· 合作育雏: 在某些情况下,除了亲鸟之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通常是亲鸟的成年后代)可能会协助喂养雏鸟,这是一种合作繁殖行为。
· 卵与孵化: 每窝产卵较多,通常5-8枚,甚至更多。卵呈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


与银喉长尾山雀的区别


在中国北方和华东地区,还有一种常见的银喉长尾山雀。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 红头长尾山雀: 头部栗红色,喉部有明显的黑色斑块。
· 银喉长尾山雀: 头顶不是连贯的红色,而是有一条黑色中线,脸部白色区域更大,喉部没有黑斑或黑斑不明显,整体看起来更“素雅”。


保护状况与文化


· 保护级别: 红头长尾山雀分布广,数量丰富,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 级别。
· 文化: 由于其娇小可爱、色彩缤纷的外形和活泼的习性,它们深受观鸟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喜爱,被认为是森林中的“小精灵”,为观鸟活动带来了许多乐趣。


---


总结,红头长尾山雀是一种集美丽外形、精巧筑巢技艺和高超社交能力于一身的小鸟。它们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其忙碌的身影和紧密的群体生活,向我们生动展示了自然界的活力与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