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48590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蓝额红尾鸲是一种小巧而色彩靓丽的鸟类,属于鹟科红尾鸲属。它们以其雄鸟鲜艳的羽色和高山栖息地的习性而备受观鸟者喜爱。
---
蓝额红尾鸲简介
· 中文名: 蓝额红尾鸲
· 学名: Phoenicurus frontalis
· 分类: 鸟纲 > 雀形目 > 鹟科 > 红尾鸲属
形态特征
蓝额红尾鸲具有显著的性二型特征,即雄鸟和雌鸟的外形差异很大。
· 雄鸟: 非常醒目。
· 头部: 繁殖期雄鸟的额部和头侧为亮丽的钴蓝色,这是其名称的由来。
· 身体: 头顶、背部、喉部和上胸为灰蓝色。下胸和腹部为鲜艳的橙栗色。
· 尾部: 尾巴像所有红尾鸲一样,呈栗红色,并且时常上下摆动,这是红尾鸲属的典型行为。
· 雌鸟: 相对朴素,整体呈灰褐色或橄榄褐色,尾部同样带有栗红色。这与北红尾鸲等的雌鸟非常相似,不易区分。
(雄鸟,展示了标志性的蓝色前额和橙红色腹部)
(雌鸟,体色朴素,以褐色为主)
分布与栖息地
·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亚至中国中西部及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在中国,常见于青藏高原、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海拔较高的地区。
· 繁殖地: 中国西部、中亚、喜马拉雅地区。
· 越冬地: 部分个体会向较低海拔地区垂直迁徙,或在分布区的南部越冬。
· 栖息地: 典型的高山鸟类。喜欢开阔的多岩石山地环境,如高山灌丛、草甸、林线以上的流石滩、河谷边的峭壁以及高山牧场和村庄附近。繁殖期常见于海拔2500米至4500米的高处。
生活习性
1. 行为:
· 性格活泼好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 喜欢站在突出的岩石、灌丛顶端或电线杆上,机警地观察四周,发现飞虫后迅速飞出捕捉,然后返回原处。
· 有频繁上下摆动尾羽的习惯。
2.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其幼虫为食,是典型的食虫鸟。包括甲虫、蛾类、蝇类等。偶尔也会吃一些植物种子和果实。
3. 鸣叫: 鸣声清脆悦耳,是一连串婉转的哨音,常站在高处鸣唱。告警时会发出短促的“吱-吱”声。
繁殖
· 繁殖期: 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7月。
· 巢穴: 营巢于岩石缝隙、土洞、墙洞或树洞中。巢呈杯状,由草茎、苔藓、兽毛等材料构成。
· 卵与孵化: 每窝产卵3-5枚,卵呈淡蓝色或蓝绿色。由雌鸟主要负责孵卵,孵化期约两周。雏鸟为晚成鸟,由双亲共同喂养,约半个月后离巢。
与赭红尾鸲的区别
蓝额红尾鸲的雄鸟有时容易与赭红尾鸲的雄鸟混淆,主要区别在于:
· 蓝额红尾鸲雄鸟: 额部为亮蓝色,背部是灰蓝色,喉部和上胸也是灰蓝色。
· 赭红尾鸲雄鸟: 额部为白色(亚成鸟或非繁殖期可能不明显),背部是灰黑色,且整个胸部和腹部都是橙栗色。
保护状况与文化
· 保护级别: 蓝额红尾鸲分布范围较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 级别。在中国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文化: 由于其美丽的外形和高雅的习性,它们是高山观鸟旅行中非常受欢迎的目标鸟种,为苍凉的高山环境增添了无限生机。
总结,蓝额红尾鸲是一种适应高寒山地环境的美丽小鸟,雄鸟头部的钴蓝色块是其最醒目的名片。它们是高山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爱好者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