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灰头麦鸡

发布时间:2025-09-04      浏览次数:45883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灰头麦鸡是一种中型水鸟,虽然名字带“麦”,但它并不是生活在麦田里的鸡,而是鸻形目鸻科的鸟类。它们以其独特的的外貌、响亮的鸣叫声和强烈的护域行为而引人注目。


---


概述


· 中文名: 灰头麦鸡
· 英文名: Grey-headed Lapwing
· 学名: Vanellus cinereus
· 分类: 鸻形目 > 鸻科 > 麦鸡属


形态特征


灰头麦鸡的体型比鸽子略大,身材高挑,腿较长。其最显著的特征如下:


· 头部: 如其名,头部、颈部和胸部是均匀的灰灰色,与腹部的白色形成清晰对比。
· 喙: 喙为黄色,尖端有一抹醒目的黑色。
· 眼睛: 眼睛呈鲜黄色,眼神显得十分锐利。眼前有一小块红色的肉垂(繁殖期更明显)。
· 翅膀和背部: 背部羽毛为灰褐色,翅膀闭合时可见飞羽为黑色,翼角(翅膀前端转弯处)有白色斑块。飞行时,翅膀宽大,翼下羽毛为纯白色,与黑色的飞羽和翼尖对比鲜明。
· 尾部: 尾部白色,末端有一条宽阔的黑色横带。
· 腿脚: 腿修长,呈黄色。
· 雌雄差异: 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雌鸟羽色稍暗淡,头部褐色较多。


分布与栖息地


· 繁殖地: 主要在中国东北、华东以及日本等地繁殖。
· 越冬地: 冬季会南迁至中国南方、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等地越冬。
· 栖息地: 喜欢开阔的湿地环境,常见于稻田、河滩、沼泽、湖泊沿岸、草地甚至机场等生境。它们对人工湿地的适应性很强,因此在农耕区十分常见。


生活习性


1. 食性: 杂食性。主要以昆虫、蠕虫、螺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会取食植物种子。通常在浅水或泥滩上边走边觅食。
2. 活动规律: 白天活动,常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性情机警,难以接近。
3. 叫声: 叫声非常独特且响亮,是一种带有哀怨感的拖长哨音,常被形容为“啊——呀——”或“叽喂——”,在田野间非常容易辨识。
4. 繁殖: 繁殖期在4-7月。它们在地面刨一个浅坑即为巢,非常简单,内铺少许草茎。每窝产卵3-4枚,卵为橄榄绿色或灰黄色,带有黑褐色斑点。护巢行为极强,若有天敌(或人)接近巢区,亲鸟会在空中盘旋飞行,并发出持续不断的尖锐叫声进行驱赶,甚至会有俯冲的假动作。


与人类的互动及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灰头麦鸡目前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 物种。在中国,它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动物)。
· 与农业的关系: 由于它们大量捕食害虫,对农业生产有益,是著名的益鸟。它们选择在稻田中繁殖,也体现了人与鸟类共存的可能。
· 威胁: 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栖息地的丧失,如湿地的开垦、城市化以及农业中农药的过度使用。


总结


灰头麦鸡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田野精灵。它那灰色的头颈、黄色的眼圈和喙、黑白分明的翅膀以及哀怨响亮的鸣叫,构成了农耕湿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为环境指示物种,它们的稳定存在也反映了当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