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2 浏览次数:51144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黄喉鹀是一种小型鸣禽,因其雄鸟喉部鲜艳的黄色羽毛而得名。它们外观秀丽,鸣声悦耳,是观鸟爱好者喜爱的鸟种之一。
黄喉鹀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黄喉鹀
· 英文名: Yellow-throated Bunting
· 学名: Emberiza elegans
· 分类: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小型鸣禽,体长约14-15厘米,与麻雀大小相仿。
· 雄鸟(繁殖羽): 非常醒目,具有以下特征:
· 头部: 头部具有黑、黄、白三色鲜明的图案。头顶和羽冠为黑色,眉纹、颊纹以及喉部为鲜黄色,形成独特的“脸谱”。
· 身体: 背部栗褐色,带有黑色纵纹。胸部和两胁淡灰色,腹部白色。
· 雌鸟与非繁殖羽雄鸟: 颜色远不如繁殖羽雄鸟鲜艳。整体色调偏褐色,头部的黑色和黄色变得暗淡,甚至消失,喉部为淡黄色或白色,身上布满褐色纵纹。
· 共性: 所有黄喉鹀的尾羽外侧都为白色,飞行时尤其明显。
分布与栖息地
·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
· 繁殖地(夏季): 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和日本部分地区。
· 越冬地(冬季): 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中南半岛北部。
· 迁徙: 在中国东部地区,它们是常见的候鸟,春秋两季迁徙时会经过华北、华东等地。
· 栖息地: 喜欢开阔或有稀疏树木的环境,常见于:
· 林缘、灌丛
· 山地丘陵的疏林地带
· 农田、公园和花园
生活习性
· 食性: 杂食性,随季节变化。
· 繁殖季: 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为雏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
· 非繁殖季(秋冬): 主要以草籽、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 行为:
· 多在地面活动,行走敏捷,常结成小群觅食。
· 性情机警,受到惊扰时会飞至附近的树枝上。
· 雄鸟在繁殖期会站在灌木或树顶的突出位置鸣唱,以宣告领地和吸引雌鸟。
· 鸣叫: 鸣声清脆悦耳,为连续的“吱、吱、吱”声,后接一长音,变化较多。
繁殖
· 繁殖期: 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7月。
· 筑巢: 在地面或低矮的灌丛中筑巢,巢呈杯状,由草茎、树叶、兽毛等材料构成,较为隐蔽。
· 产卵: 每窝产卵4-6枚,卵呈淡蓝色或灰白色,带有褐色斑点。
· 育雏: 由雌鸟主要负责孵卵,双亲共同育雏。
保护现状与威胁
· 保护级别: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无危(LC)。
· 中国: 目前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但属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三有”保护动物。
· 主要威胁:
· 栖息地丧失: 城市化、农业开发导致其适宜的栖息地减少。
· 非法捕猎: 在过去,黄喉鹀因其外形和鸣声而成为非法鸟市上的交易对象,尤其是在迁徙途中被大量捕捉。近年来,随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这一现象已得到显著遏制,但仍是潜在威胁。
总结
黄喉鹀是一种羽色精致、鸣声动听的小鸟,是东亚地区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的常见成员。雄鸟繁殖期黑黄相间的头部是其最醒目的标志。作为候鸟,它们的迁徙体现了自然界的节律。虽然目前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但仍需要持续关注和保护其栖息地,防止非法捕猎,让这种美丽的鸟类能够长久地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