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阳市全国科普月鸟类知识科普---八哥

发布时间:2025-09-23      浏览次数:52338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是一种非常聪明且常见的鸟类,属于椋鸟科。它们因其卓越的模仿能力而广为人知,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熟悉的“伴人鸟”。


基本资料


· 分类: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
· 保护状况:无危。八哥适应能力极强,种群数量庞大。在中国,它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动物),但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主要特征:通体黑色,标志性的额冠和飞行时的白色翼斑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


形态特征


· 体型:体长约23-28厘米,比鸽子稍小,体型较为粗壮。
· 羽色:全身羽毛主要为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在阳光下会呈现出紫蓝色或绿色的金属色。
· 关键识别特征:
  1. 额冠:喙基部长有耸立的羽冠,这是八哥最独特的标志,像一撮冲天的“头发”。
  2. 白色翼斑:飞行或站立时,翅膀上可见明显的白色斑块,这是与乌鸦等纯黑色鸟类区分的重要依据。
  3. 喙和脚:喙为淡黄色或象牙白色,脚为黄色。
  4. 尾羽:尾羽末端有白色斑纹,尤其是飞行时展开的尾部,白色边缘非常明显。


分布与栖息地


· 分布范围:原产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但由于其作为宠物的贸易和逃逸,现已扩散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台湾、海南等岛屿。也被引入到世界其他一些地方。
· 栖息地:高度适应人类生活环境。常见于农田、村庄、城市公园、庭院、甚至闹市区。它们偏好开阔地带,并需要树木或建筑物作为栖息和筑巢的地点。


生活习性


1. 杂食性:
   · 八哥食性非常杂,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
   · 食物包括:昆虫(如蝗虫、蚱蜢、金龟子,对农业有益)、蚯蚓、植物种子、果实、甚至人类的生活垃圾。
2. 社会性:
   · 喜群居,常结成几只到几十只的群体活动,有时在夜栖地会形成数百只甚至更大的群体,非常喧闹。
3. 卓越的鸣叫与模仿能力:
   · 这是八哥最著名的技能。它们的叫声响亮、嘈杂,有时略显刺耳。
   · 它们拥有发达的鸣管,能够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甚至模仿人类说话、汽车喇叭声、手机铃声等各种声音。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宠物鸟。


与人类的关系


· 作为宠物:八哥是中国传统的笼养鸟之一。人们饲养雏鸟,通过“撚舌”(现代多采用更人道的方法)和反复训练,使其能模仿人语。
· 文化象征:在中国文化中,八哥常被视为聪明、吉祥的象征。
· 生态角色:在城市中,它们能帮助控制害虫,但庞大的种群有时也会对水果收成造成一定影响,或因其噪音和粪便带来困扰。


繁殖与保护


· 繁殖:繁殖期在4-7月。通常利用树洞、建筑物的裂缝甚至废弃的烟囱筑巢。每窝产卵4-6枚。
· 保护现状:八哥种群非常繁盛,无生存威胁。但需注意,作为“三有”动物,未经许可捕捉野生八哥是违法的。市场上出售的八哥多为人工繁殖个体。


相似物种区分


· 与乌鸦的区别:八哥体型更小,喙是黄色(乌鸦为黑色),翅膀有白斑。
· 与丝光椋鸟的区别:丝光椋鸟头部和颈部为银白色,没有耸立的额冠。
· 与鹩哥的区别:鹩哥体型稍大,全身黑色更纯粹,没有白翼斑,但头侧有鲜黄色的肉垂(“耳垂”),模仿能力更强,通常认为其学舌能力在八哥之上。


总结


八哥是一种聪明、适应力极强的鸟类。它那黑色的身影、冲天的额冠和翅膀上的白斑,使其在城市和乡村中都极易辨认。它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其出色的模仿能力,这为它赢得了“巧嘴”的美名。作为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鸟类之一,八哥的喧闹声已成为许多地方日常生活背景音的一部分,展现了野生动物与人类文明共存的生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