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60135
为庆祝全国科普月,山东辰鸾文化传媒和海阳市星火文化传媒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为大家开展鸟类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拍摄地:青岛即墨 摄影人:于海涛
彩鹮(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是一种中型涉禽,因其在阳光下闪耀着丰富多彩的金属光泽而闻名。它们曾是中国的濒危珍稀鸟类,但近年来种群数量有所恢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彩鹮
· 拉丁学名: Plegadis falcinellus
· 英文名: Glossy Ibis
· 分类: 鹈形目 > 鹮科 > 彩鹮属
形态特征
· 体型: 体长约55-65厘米,体型比常见的白鹭更为修长。
· 喙: 细长而下弯,呈深褐色或黑色,是它们在泥滩中探觅食物的利器。
· 羽色: 这是彩鹮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它们的羽毛并非单一的彩色,而是由深栗褐色、紫红色、古铜色和墨绿色等多种颜色组成。在光线照射下,全身会反射出华丽的、变幻莫测的金属光泽,如同油彩画一般,“彩鹮”之名由此而来。
· 脚: 细长,呈青灰色或灰绿色。
分布与栖息地
彩鹮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鹮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 全球分布: 欧洲南部、亚洲、非洲、大洋洲以及美洲的部分地区。
· 中国分布: 过去非常罕见,被视为“迷鸟”。但近二十年来,在云南、四川、福建、广东、上海、浙江、陕西、广西、台湾等多个省市都有了稳定的观测记录,显示其种群正在中国逐步恢复和扩散。
· 栖息地: 喜欢栖息在温暖的浅水湿地环境,包括:
· 淡水或咸水沼泽
· 湖泊边缘
· 河滩
· 稻田
· 漫水草地
生活习性
· 食性: 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虫、小龙虾、蟹、螺、蛙、小鱼等小动物为食。它们利用长而弯曲的喙在泥水中敏感地探触,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夹住。
· 行为: 常成群活动,飞行时线条优美,颈部伸直,和鹮类其他成员一样。休息时,大群彩鹮聚集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
· 繁殖: 营群巢,常与其他水鸟(如鹭类、鹮类)组成混合繁殖群。在芦苇丛或树木上筑巢。每窝产卵3-5枚,雌雄亲鸟共同孵卵和育雏。
保护现状与意
· IUCN 红色名录: 无危(LC)。从全球范围看,其种群数量庞大且稳定。
· 在中国的情况: 彩鹮在中国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 过去: 由于湿地被大量开垦、污染以及过度捕猎,彩鹮在中国一度濒临绝迹,自20世纪30年代后长期未有记录,因此被推断在中国绝迹,并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 现在: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大,彩鹮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且观测记录越来越多,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这成为中国生态保护成效的一个积极信号。
总结
彩鹮是一种美丽而优雅的湿地鸟类,它那身变幻莫测的金属光泽羽毛令人过目难忘。它从中国“失踪”到“回归”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鸟类生存的紧密关系。它的回归,是衡量中国自然环境向好发展的一个生动指标。
希望这份介绍能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美丽的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