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鹏山河水库”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1375

“老鹏山河水库”的故事

 (作者  孙京增

海阳市朱吴镇乐畎村,地处胶东山区,山高地薄,成亩的地块很少,大多是5、6块地才能量一亩,更没有水浇条件。人们的生活全是靠天吃饭。如果一年下雨量多,农民的收成还好一点。如果赶上雨量少的年份,农民的生活就苦了。


一九七八年九月份。在老书记孙喜杰、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孙京健的带领下,在老鹏山河召开了一次由12个生产队长参加的重大会议,决定修建“老鹏山河水库”。

乐畎村的老鹏山河,三面是山峰,中间形成一条天然的小河,是流过乐畎河的源头之一。

在这次会议上,老书记孙喜杰发自内心说:我们乐畎村从古到今的土地没有水浇条件,我们一定要把老鹏山河水库建成,把水引向朱吴泊,改变我们乐畎村没有水浇地的境况。

副书记孙京健在会上布置了具体的任务,他说:现在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各生产小队抽调10人,由生产队长带领,先打好水库的基础。之后各生产队必须在阴历十月底前种上小麦和秋收结束。十月初二这天,全村12个生产队包括水利队的男劳力全部上马修水库。

这是乐畎村开天劈地的一件大事,要以一村之力建一座土坝的小二型水库,其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是:没有建中心坝的黄泥土。因为老鹏山河全是沙土,建水库中心坝的黄泥土必须要从5里多地的朱吴泊搬运。当时没有机械作业,全是人工修路,运送黄泥的全是各小队的骡子和马车,这增加了建水库的难度。

其次是:在70年代没有大型机械和推土机,整个水库的土石方,要全靠人力小推车来搬运,劳动强度太大。

第三是:中心坝和外坝开始只能是人工打夯,用不上半点机械。

还有安全的保障问题、劳动力指挥和使用,小推车问题、放炮取土的安全问题、铁锨,镢头,铁锹,等等问题太多、太杂、太难。

但是在这一大堆困难面前,难不倒坚强的老书记孙喜杰,难不倒想改变贫穷的乐畎村的党员干部、和全体社员。

在老书记孙喜杰的带领下,毅然决然的在老鹏山河建起了水库指挥部。(副书记孙京健已调走)。

老书记孙喜杰说: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说了算,定了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变。

成立了由孙京章,孙喜竹,孙喜南的安会保障小组,孙喜扑,孙福章、孙福安、孙京荣,孙喜爽负责的木匠小组,由孙京唐,孙喜彬,孙姗英组成的扡拉机小组,并成立了爆破小组,水库的技术由孙京德负责,日常的施工由水利队长孙喜村负责。

在打好水库基础的前提下。一九七八年阴历十月初二的这一天,全村的12个生产队和村里的水利队的劳动力全部上马。

当时的劳动场面真的是轰轰烈烈,人声鼎沸,打夯的号子声,搬运黄泥的骡马嘶鸣声,汇成了改造山河的不朽乐章,真的是惊天动地。

70年代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老书记和全村的劳力一样,早饭和午饭全在山上吃,吃的饭是地瓜和玉米饼子,菜是萝卜大白菜,饭菜也没有什么油水。但是全村的劳力就是全靠推小车筑坝,一车土就是二、三百斤,人们干的是热火朝天。

特别是寒冬腊月,雪花飘飘,天寒地冻,全村的社员冒着刺骨的寒风和小雪,干的汗流浹背。

当时是人民公社年代,农村过年就是放二天假。正月初三全体社员就动手干活。

全村的党员干部和社员就是一个信念,一定要建起“老鹏山河水库”,改变村的贫穷面貌。

这期间,朱吴乡政府派“战山河兵团”一起参战。

一九八一年春,经过3年的努力,“老鹏山河水库”终于建成了。经海阳市水利局测定,这是一座中心坝由黄粘土组成的有技术含量的小二型水库:水库的流域面积是0.78平方公里,大坝底宽60米,大坝顶宽4米,总高50.3米,大坝总长179米,水库库容是24.5万立方米。

水库经过上级政府的投资和历届村支部、村委和全体群众的维护。经过40多年的风雨考验,更加牢固和漂亮,形成了乐畎村一道亮丽风景。


现在,村里的群众自发的把库水引到了朱吴泊,石鸡洼,里瓦早,后玉夼,后㘫,刹夼,南㘫,西河,西安等等地方浇灌大樱桃。如果天气太干,还能放水缓解海阳市里的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必将润泽子孙。

老书记孙喜杰:一九二七年六月十八日生人,家里兄妹4人,在他17岁时,其父亲30多岁就去世了,他身下还有2个弟弟和一个妺妹,他的妹妹孙喜香当时才4岁。他30多岁的母亲,一个人拉扯4个儿女生活,在那个年代真是不容易。

17岁的孙喜杰是家里的长子,在困难的情况下,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他无论是干大队长,还是干书记,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干了40多年的农村干部,可以称得上两袖清风,一心为公。

一九八二年的春天,建起“老鹏山河水库”后,56岁的老书记孙喜杰,因为劳累有病,他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一九九零年五月二十一日因病逝世,享年64岁。

“老鹏山河水库”是乐畎村建村600多年里,建设的最巨大的工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试想,如果现在建这么一座水库,那得需要多少钱啊?恐怕现在,凭一村之力根本建不起来。

现在老书记孙喜杰已经去世30多年了,当年参加修水库的老人也去世的很多。老书记和他们的在天之灵,如果能知道当年建的水库发挥了巨大效益,也能含笑九泉了。

我当年是22岁的小伙,还没有结婚,在第五生产队任队长,亲历了修建“老鹏山河水库”的全过程,我现在也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

前人造福,后人享受,吃水不忘打井人。真的应该感谢那一代乐畎村的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社员的默默奉献。

我们要把“老鹏山河水库”的故事写进《家谱》里,以示永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