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杨台村传说故事

发布时间:2019-11-10      浏览次数:3585

前杨台村传说故事

                    赵良山 撰编

        该村原是一片淤积河滩地,土质肥沃一汪平川植被丰茂。明永乐二年,孙姓世祖官随大批移民自云南乌撒卫(即小云南)迁来登州府大嵩卫属地,择杨台村处定居。因建村处有一泥台,上有杨树三,高有数丈,树身数人合抱粗,树冠笼罩成荫数亩许。附近沿海渔民常以其为航行标志,渔归返航故名杨台上。明末又有于姓自小云南迁来定居,清末又有王姓自外地迁来。孙、于、王三姓为村中主要姓氏1954年划分为前、后杨台两个村。


        1:该村自古村风淳朴,崇德重教,礼让互敬。至今村里不管姓氏定居早晚人数多少,均和睦共处和谐融洽。传说,前杨台、后杨台、河崖三个村中间有一池塘,池内水清如镜,从未干枯。内有莲花,每逢夏季,碧叶满塘,莲花映日。奇特的是,每年花开,总有一朵莲花并蒂。据说有一年正值荷开之季,一江南先生路径此处看到此景赞叹不已便问村人塘名,村人说未曾有过正式名字先生说:叫个“一荷塘”最好。村人反问:明明一池莲花,为何却叫“一荷塘”。先生谈笑,问村人:“你们两村相邻,可有争斗不和。”村人说:“彼此较好,从来没有。”先生点头离去,后来村人回家,将此事说于村里老人们听,有一老人说:“人家说的不是“一荷塘”,是“义和塘”。”大家顿悟。原来,几个村自古以来,团结和睦,如亲如朋,皆与此塘有关。

        2:该村自古盛产白菜,而且菜质鲜嫩合口,汤汁如乳,并有扑鼻清香,个头大,菜心饱实,宜储藏。在本地方圆百里,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远到大连,甚至日本,都有盛誉,现在畅销全国。上世纪二十年代,本村有孙姓富商,经商于大连,生意做的很好,常以家乡的白菜作为馈赠礼品送给合作者。所以,买卖做的更是风生水起,远涉东洋。为了回馈乡亲父老,捐资兴建本村学校一处,在当时是本县范围内一座最好的学校。


        3:相传古时村里有一孝子,为人忠厚朴实,而且非常善良。娶妻也如其夫,而且聪慧贤良,心灵手巧。孝子从军,孝敬老母之事,自然由媳妇一人承担。这年冬天,八旬老母患病,腹闷如饱,不愿进食,另因年岁原因,只想吃新鲜菜类,帮助进食。古时,冬天哪里会有新鲜蔬菜,贤惠的媳妇为了婆婆吃到新鲜菜物,只得提着篓子,冒着严寒到处挖野菜。每次回到家中婆婆见她冻的面红鼻青甚为感动心痛不一,劝媳妇不要再去采集。媳妇总是安慰婆婆,自己年轻没事。周围邻居得知媳妇此举,无不感动,人人称赞。


        这天媳妇依旧提着篓子到地里挖菜,通常也就是挖点荠菜和其他野菜。当她来到村西一处河滩地,在一荒草堰处,看到一团绿色的东西,高有近尺,周围的积雪融化了一圈,菜头上顶着冰茬。她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颗从未见过的大菜,其外部叶子翠绿,用手摸时,感觉脆。双手用力拔出,分量足有七八斤重。拨开外部菜叶,显出内层白中透着黄绿的菜叶,尝到嘴里,脆嫩甘甜。这下媳妇内心喜悦,提着满篓子的大菜,欣然回家。

        媳妇把菜拿回家让婆婆看,并问婆婆可认此菜,可否食用。婆婆也不曾认得,也很惊喜。正当这时,北村郎中来到家中探望婆婆病状这郎中医术较好,十里八村也算名医。媳妇便让郎中看这菜是否认得,可否食用,并将菜的来历告诉郎中。郎中到底是见多识广,不愧读书之人。他言,此菜名菘,谐名白菜。菜可长十斤有余,长圆球状,结球包心,其有消食利便之效,最宜人食。说完,从药囊中取出银针一枚,刺入菜心,许时拔出,看银针雪亮如初,证明无毒。便说,此菜大可放心食用,指着婆婆说:“你的病也将有治。”又赞媳妇道:上天有眼,知你孝心可嘉,有感神灵,特赐菜于你,以慰心孝之人。

        果然,媳妇用白菜煎汤炒菜,侍候婆婆,不几日,婆婆病愈,神清气爽,康复如初。见婆婆身体康复,媳妇心情也非常高兴,跟婆婆说要到找到白菜的地方再去看看有没有了。婆婆应允,媳妇来到找到白菜的地方,仔细寻找,在不远处,果然找到一颗比前者小点的白菜,尚未结心,似未成菜。不管如何,将菜拿回家中,娘俩合计将新捡的白菜放好,准备来年试着留种繁殖。到了来年开春,栽植于院内。白菜在婆媳的精心栽培下,终于开花结籽。就这样,白菜从此在这一代繁殖开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将白菜取名曰:“翡翠白菜”,用翡翠的晶莹剔透来形容媳妇的无私孝道。


        由于水土原因,前杨台上的白菜无论从古至今其鲜美的口感耐久的储藏,都是其他地方难以达到的,所以该村的白菜久负盛名,甚至有“白菜不如白菜”一说。每到白菜的收获季节,商贾买家,争相购买。这样自然形成该村的独有特产,也增加了百姓收入。从而也鼓舞了村民种植白菜的热情。对白菜的种植管理,选种培育也非常用心。用大豆、花生饼制成营养肥,给白菜追肥管理,使这里的白菜成为唯一的纯生态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誉满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