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夼村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邹姓、初姓来此建村定居。因此地有一清泉,水呈白色,村坐落在清泉前面山沟里,故命村名前白水夼,后演变为前夼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于姓自古现村迁入。

       前夼村位于海阳市北部,林寺山以东,地处东经121°09′,北纬37°01′。东与乳山市相连,西南与柳树村相邻,南与松树夼村隔山相望,北与桂山村接壤。隶属郭城镇。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公顷,4/5为山丘,1/5为平泊。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40户,人口740人。有于、邹、孙、王、张、修、宫、高、薛、周等10姓,均为汉族。(后期资料正在采编中)

  
【大事记】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42年10月日军大扫荡,两天打死村民42人。
  同年10月400多名日伪军两次包围了本村,搜捕八路军伤病员。为了保护亲人,村长于渭洲全家6人被害,另有27名村民惨遭屠杀,6人被抓走,制造了“前夼”惨案。
  1960年春栽植苹果10公顷。
  1981年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同年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视村。
  1982-1986年前后投资20万元,建工业用房及办公室150间。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9年投资5万元,安装自来水。(后期资料正在采编中)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前夼小学。1942年,改为完小。1964年,前夼完小改建为联中,有教师13人,学生180人。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6人。
  20世纪80年代,购电影放映机1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人均粮食7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粮食15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2年,有各种运输车辆100辆,摩托车20余辆,电话100部,彩电150台,电冰箱10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9年,于日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个党员。1941年10月,村成立党支部。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于俊庆、于奎文、于月松、于可功、于尚正、于长城、于保湖、于升日、于启彬、于化彬、于作伍、于长坤、于守彬。2001年3月起,于化彬再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39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得海、于渭洲、于保湖、于为善、于志荣、于作术、于可平、于思恩、于志明、于守彬、于化彬。2002年10月起,于守彬再任村委会主任。(后期资料正在采编中)
【村庄人物】
  于尚勤1917年生。1941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惠民军分区司令员。
  于克俊1919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曾在胶东行署工作。南京解放后,任南京市人民法院院长,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后任镇江农学院组织部部长。
  于文庆1919年生。1941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北海舰队军级干部。
  于奎林1919年生。1942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湘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烈士名录  于奎岗  周延林  于崇平  于常伍  于进线  于岗  于可宁  于可宽  马天仁于文  于长尧  于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