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长仙村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另一说为明崇祯末年,姜姓携带家室来到此地定居。因建村于长仙村的北面,故命名北长仙村。后又有王姓和吕姓相继迁到本地居住。


  北长仙村位于海阳市的北部,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58′。村东有一条河流。西南与当道村、宅家夼村隔山相望,南与南长仙村接壤,北与台子村、东与小夼村隔河相邻。隶属朱吴镇。南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5.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板栗、芋头等。

  2002年,全村有293户,81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有姜、王、吕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姜姓。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2年投资10万多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村集体投资10万多元,安装自来水。
  1995年全村集资修建拦河坝20多处。

  1999年整修主要街道4条。

        同年建小学教室10间。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北长仙小学。1948年,改为完小。1969年,改建为联中,有教师19人,学生200多人。1978年,联中改为三年制,教职工20多人,学生300多人。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7人。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和科技人员来村讲课,或派人外出学习,有2人获得农艺师职称。
  村重视文化建设,先后建起13间大房,用于放电影、演戏等。1981年,购买了1台16mm的电影放映机,自放电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有5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粮维持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39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475公斤,全村总收入26万元。2002年,人均粮食632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000元,全村有三轮车20辆,手扶拖拉机190辆,四轮拖拉机12辆,摩托车80辆,电话120部,彩电170台,电冰箱50台,洗衣机3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


       1989年,村统一整修街道。1999年冬,重新整修村内4条主要街道。1998年翻修变电室,更换变压器、线路。住房条件也获很大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20多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4月,成立党支部,姜春申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姜万仁、姜守恕、姜守茂、姜龙坤、姜万忠、姜守芹、姜万学、姜守来、姜春强、姜春文、姜春臣、姜韶华。2002年,全村有党员48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3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春球、姜立睦、姜万仁、姜万太、姜春义、姜守基、姜守旭、姜守凯、姜守皆、姜立增、姜万学、姜守来、姜守芹、姜春臣、姜延安、姜韶华、姜守国、姜守涛。1998年6月起,姜韶华再任村委会主任。
********************************************

【烈士名录】  

       姜万礼  姜守龙  姜万华  姜守贵  姜守民  姜万卿  姜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