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岛村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隋姓从原居住的岛上迁出,在岛的外面建村,故命村名外岛。
外岛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1′,北纬36°44′,东隔黄海与乳山市小青岛相望,南与大埠圈鱼港、辛家港相接,西与南庄相交,北与大辛家村相望。村北5公里处有乳即一级公路。原属大辛家镇,2000年12月大辛家镇撤销后,隶属留格庄镇。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3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
2002年,全村有143户,399人。有隋、崔、辛、衣、刘、高等6姓,以隋姓人口较多。
195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8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2.4%、0.9%、6.7%,人均纯收入3022元。
大事记
1942年8月本村解放。
1943年日军进村,烧杀抢掠。
1945年7月12日本村民兵参与围歼降落在本村西大沙的日军飞机,民兵隋瑞云缴获敌人手枪一支。
1947年进行土改复查。
1952年村成立了互助组。
1953年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与大辛家村成立新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核算。
1962年本村与大辛家村分设,成为行政村,独立核算。
1964年10月本村进驻工作组,开展“四清”运动。
1977年实行丧葬改革,土葬改火葬。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1994年村集体养殖1.3公顷扇贝,因管理不善和海水污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7年,成立外岛小学,设1-5年级,教师4人,学生60余人。1986年,村小学撤销,合并到大辛家镇中心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0人。
本村秧歌、戏剧也很有名。逢年过节,村里多办起秧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村里经常派专业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外地海水、滩涂养殖和海上捕捞的先进经验。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有100公斤左右,吃不饱穿不暖。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有拖拉机30辆、摩托车60辆、汽车6辆、中巴车4辆,电话96部,彩电130台,电冰箱90台,洗衣机5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1981年,村委统一规划了街道,规划了新房区,村民住上了宽敞的新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投资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2年投资4万元,安装了自来水。2000年投资2万元,进行农网改造;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建成电话村和有线电视村。20世纪以来,对考入大中专的学生,村里进行奖励:中专生300元,大专生以上者10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5月13日,村民隋学山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村成立党支部,隋奎云在本村加入共产党并任党支部书记。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党员有6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41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隋奎云、隋德云、隋贤英、隋爱云、隋正祥、隋树林、隋国云、隋洪书、隋洪早、隋湖祥。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调解、治安、妇女、民兵等组织。1999年5月,隋国云当选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隋文明、隋爱云、隋瑞云、辛祝森、隋树林、隋英进、隋德先、隋洪书、隋丰泽、隋国云。
人物
简介隋易夫原名隋述先。1923年3月生,中共党员,当代著名画家。1942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教师,后被选送胶东师范(中师)、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49年10月调入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后任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海鸥》文学月刊副主编,青岛画院首任院长,兼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青岛画院名誉院长,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其画作选编入《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隋易夫》卷。
隋元祥1948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在胶东军区后勤处工作,副师级。
隋荣先1953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南京工程学院教授,师级干部。
烈士名录 隋正云 隋胜云 隋吉云
隋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