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沿革大阎家镇1942年时隶属于海阳县第十二区(龙山区)管辖。1956年成立潮外乡。1962年成立潮外人民公社。1971年公社机关搬迁至大阎家村南,更名为大阎家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公社设乡,改称大阎家乡。1994年,撤乡设镇。
地理位置大阎家镇位于海阳市南部,镇政府驻地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42′。南靠黄海,东接凤城旅游度假区,北邻二十里店镇,西与辛安镇交界。
自然状况境内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东西绵延;海岸线以北呈东西两个自然小平原。有黄山、龙山、虎山等主要山峰,其中黄山海拔245米。主要河流有隋家河、大阎家河、台子河。隋家河境内流域长8公里。全镇辖区面积11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线长59公里。境内交通便利,育行公路横穿东西。2002年辖26个行政村,10155户,274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居民主要为汉族,有41姓,其中包姓人口较多,其次为刘、王、徐、荆、孙、张、由、谭姓等。
2002年,粮食亩产439公斤,总产20304万公斤。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大豆、水稻、蔬菜等。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07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73%、14%、13%,人均纯收入3220元。
大事记
1958年秋冬大炼钢铁运动中,全公社进行土法冶炼钢铁,参加人数多达4000人。
1968年10月县立初级中学海阳第十四中学在大阎家村建立。1970年,改为社办高级中学。
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海阳第十四中学改办为海阳县农业技术中学。1988年,更名为海阳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1985年9月五号台风袭击大阎家乡,洪水冲毁农田200公顷,刮倒树木3万余株,毁坏房屋6000余间,庄稼受害面积达267公顷,公路交通阻断,电力中断。
1986年5月9日潮里建设村小学勤工俭学中,一学生将一枚小型废旧炮弹拿到学校里,在围观玩弄时爆炸。当场死亡4人,后抢救无效死亡4人,另有14人重伤。
1987年冬全乡1万余人参加整治潮外村土地,使全村所有土地划方归片,机耕路纵横有序。
1989年冬乡党委组织1万余人参加了崂峙埠盐场改建虾池会战,整修虾池73.3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3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60余公斤。1947年土地改革后,粮食亩产也仅有70余公斤。1979年,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达到了410公斤。1998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103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350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了34.1倍、18.5倍。20世纪80年代起,本镇开始发展高效农业,建起大、中、小型日光温室大棚2000余个。常年产商品菜400万公斤,果园发展至100多公顷,常年产果品240万公斤,收入达500万元。
大阎家镇海洋资源丰富,盛产多种海产品。1998年,全镇有各类船只432只,水产品总产量达1408万公斤,总收入达1.69亿元。其中浅海滩涂各项养殖711.4万公斤,收入达8000万元。
20世纪70年代,就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全镇共植桑田92公顷,养蚕常年收入2700万元,为海阳市养蚕重镇;生猪存栏量为3.5万头,鸡存栏量为80万只,常年收入达2740万元。
1998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3.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2002年,全镇第一产业总收入183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278万元,林业收入253万元,畜牧业收入4028万元,渔业收入4708万元,其它收入1105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镇只有少数手工业。人民公社化后,开始发展社队企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农机维修、建材、加工、建筑等行业。1998年,镇村企业总收入1.25亿元,利税1155万元。2002年,全镇农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526人,收入351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114万元,建筑业收入1402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期,农村只有少数个体商贩及渔贩。1978年以后,逐步发展起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1992年,乡政府投资建设了乡驻地商业一条街。2002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人员1941人,收入3191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936万元,商饮业收入1220万元,服务业收入1035万元。
清光绪七年(1881年),从上村即设立集市。20世纪80年代初,又设大阎家集市。2002年,全镇有2处集市,上市摊位790个,上市人数1.1万人,年成交额1210万元。
2002年大阎家镇集市简况表
┌───┬─┬──┬───┬───┬───┐
│市场 │集│上市│年成 │上市 │设立 │
│名称 │期│摊位│交额 │人数 │时间 │
│ │ │(个)│(万元)│(万人)│ │
├───┼─┼──┼───┼───┼───┤
│大阎家│二│430 │720 │0.6 │1982 │
│市场 │七│ │ │ │(迁入)│
├───┼─┼──┼───┼───┼───┤
│从上 │三│360 │490 │0.5 │1881 │
│市场 │八│ │ │ │ │
└───┴─┴──┴───┴───┴───┘
特色产业全镇海岸线曲线长59公里,15米等深线内浅海总面积1.2万公顷,滩涂总面积2000公顷,适宜各种鱼类、贝类、虾类、蟹类养殖。至2002年,先后投入资金2.4亿元,建起总面积53.3公顷的海珍品工厂化养殖繁育园区。园区内建成工厂化单体标准养殖池63个,开发养殖水面3.8万平方米。除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阳高新技术研究发展基地外,还有韩国、泰国、挪威、日本等国家及国内客商投资建厂,从事牙鲆、大菱鲆、河豚、虾类等各种海产品的工厂化养殖与繁育。海珍品养殖厂已成为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高技术科研基地,其开发的良种繁育项目,已列入国家八六三计划。初步形成一个高标准、规模化的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海产品养殖繁育基地。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全镇只有3处高级小学,共有学生300人。
建国后,村村都有了自己的学校,在校人数达到2000人。1970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农村实行联办中学,学生入学率达90%以上。1975年,学生入学率达到高峰,全镇有教职员工326人,中小学生5000名。1988年,建起成人学校,累计培训农村各类技术人员达3200人次。
1985年,镇筹资250万元建起了一所完全初中。1998年,初中在校人数达2000名;全镇小学有6个学区,在校小学生达1772名,入学率达100%,在校巩固率达100%,小学生毕业率达98%,校舍改造均达省级标准。
建国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逐步活跃起来,1966年建立了广播站,1974年成立乡电影队,1975年建立文化站。
医疗卫生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很差,只有台子、从上两村有药房,医生6名。1958年后,村村有了卫生室。1969-1985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村村有了赤脚医生,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都能得到治疗。
1967年,镇卫生院建立,有医务人员23名。1996年,镇政府筹资60万元,将卫生院改建成楼房,设置了内科、外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等科室。
人民生活1940年,人均粮食只有100公斤,人均收入25元。建国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收入逐渐增加,农民口粮基本得到了保障。2002年,人均粮食570公斤,全镇电话装机容量达5060部,手机1300部,40%的农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6%的农户有了电冰箱,50%的户有了手扶拖拉机或运输车,青壮年买上了摩托车,少数户购买了轿车。
镇村建设解放前,农民住房困难,有的户10多口人挤在一所破土房里。解放后,人民居住条件获得改善,但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所限,住房面积和质量仍不令人满意。1978年改革开放后,村民的土坯房改建成了砖瓦房。1990年开始,人民陆续建起了小楼房,住房条件有了新的改观,开始朝向城市化迈进。1992年,镇政府统一规划,拓宽了政府门前的道路,铺设了2公里的水泥路面,改善了交通、经商和人民生活条件。2002年,全镇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2月,建立中共海阳县第十二区(龙山区)委员会,驻地后店村,书记先后为李忠厚、张善亭。1945年1月,建立中共龙山区委员会,驻地后店村,书记张善亭。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善亭、高贤亭、蔡永福、毛贵云先后继任龙山区委书记,驻地后店村。建国后,刘忠远任中共龙山区委书记,驻地后店村。1950年2月,龙山区委改为中共海阳县第十区委员会,先后任书记的有孙忠远、刘允保、纪德文、杨芳太,驻地后店村。1955年9月,中共海阳县十区区委复称龙山区委员会,书记杨芳太,驻地后店村。1956年10月撤销龙山区委,分设中共台子乡委、潮外乡委。中共台子乡委员会,驻地台子村,辖8个党支部,书记杨泽芹,1958年9月撤销;中共潮外乡委员会,驻地潮外村,辖9个党支部,书记姜国臣,1958年9月撤销。1962年4月,设立中共潮外公社委员会,驻地潮外村,辖17个党支部,书记先后有李振悦、于佐成,1965年8月撤销。1966年12月,设立中共潮外区委员会,书记孙乐平,驻地潮外村,辖27个党支部。1971年3月迁至大阎家,更名中共大阎家公社委员会,驻地大阎家村,辖27个党支部,先后任书记的有姜殿邦、王德芳、许志强、王兆轩、于凤鸣。1984年4月,中共大阎家公社委员会改为中共大阎家乡委员会,先后任党委书记的有:于凤鸣、项俊东、孙恺君、王泽广、纪仁寿、刘忠尧。1994年,撤乡设镇,更名中共大阎家镇委员会,先后任党委书记的有刘忠尧、王振波、王克文、吕占友、张克强。2002年,镇党委辖党支部42个,党员1439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海阳县第十二区(龙山区)区公所,张善亭、王云生先后任区长,驻地后店村。1945年1月,设立龙山区公所,区长王云生,驻地后店村。抗战胜利后,毛贵云、纪兆德先后任区长,驻地后店村。建国后,纪德文任区长,驻地后店村。1950年2月,改为海阳县十区区公所,先后有纪德文、杨泽芹、李丛先、刘恒乐任区长,辖57个行政村。1955年9月,复称龙山区区公所,区长先后有刘恒乐、鲁清江。1956年10月撤区人委,分设潮外、台子乡人委。潮外乡人民委员会,驻地潮外村,辖9个行政村,乡长先后有于钦林、唐孟桂,1958年9月撤销;台子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台子村,辖8个行政村,乡长于修仁,1958年9月撤销。1962年,设潮外公社管理委员会,辖17个大队,驻地潮外村,1965年8月撤销,主任鞠树人。1966年12月设潮外区区公所,辖27个行政村,区长高秀山。1968年3月撤区公所,改为潮外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先后有周德庆、孙乐平、姜殿邦。1971年3月,改为大阎家公社革命委员会,驻地大阎家村,主任先后有姜殿邦、王德芳、许志强、王兆轩、范振香。1980年12月,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先后有范振香、姜涛。1984年4月撤销公社体制,建立大阎家乡人民政府,先后任乡长的有项俊东、李永斌、于金凤、黄川田、吕仁波、姜广文。1994年撤乡设镇,更名为大阎家镇人民政府,先后任镇长的有刘振尧、王仁山、董爱平、尚仁玲、赵培胜。2002年,镇政府辖26个行政村。
沿革大阎家镇1942年时隶属于海阳县第十二区(龙山区)管辖。1956年成立潮外乡。1962年成立潮外人民公社。1971年公社机关搬迁至大阎家村南,更名为大阎家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公社设乡,改称大阎家乡。1994年,撤乡设镇。
地理位置大阎家镇位于海阳市南部,镇政府驻地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42′。南靠黄海,东接凤城旅游度假区,北邻二十里店镇,西与辛安镇交界。
自然状况境内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东西绵延;海岸线以北呈东西两个自然小平原。有黄山、龙山、虎山等主要山峰,其中黄山海拔245米。主要河流有隋家河、大阎家河、台子河。隋家河境内流域长8公里。全镇辖区面积11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线长59公里。境内交通便利,育行公路横穿东西。2002年辖26个行政村,10155户,274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居民主要为汉族,有41姓,其中包姓人口较多,其次为刘、王、徐、荆、孙、张、由、谭姓等。
2002年,粮食亩产439公斤,总产20304万公斤。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大豆、水稻、蔬菜等。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07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73%、14%、13%,人均纯收入3220元。
大事记
1958年秋冬大炼钢铁运动中,全公社进行土法冶炼钢铁,参加人数多达4000人。
1968年10月县立初级中学海阳第十四中学在大阎家村建立。1970年,改为社办高级中学。
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海阳第十四中学改办为海阳县农业技术中学。1988年,更名为海阳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1985年9月五号台风袭击大阎家乡,洪水冲毁农田200公顷,刮倒树木3万余株,毁坏房屋6000余间,庄稼受害面积达267公顷,公路交通阻断,电力中断。
1986年5月9日潮里建设村小学勤工俭学中,一学生将一枚小型废旧炮弹拿到学校里,在围观玩弄时爆炸。当场死亡4人,后抢救无效死亡4人,另有14人重伤。
1987年冬全乡1万余人参加整治潮外村土地,使全村所有土地划方归片,机耕路纵横有序。
1989年冬乡党委组织1万余人参加了崂峙埠盐场改建虾池会战,整修虾池73.3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3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60余公斤。1947年土地改革后,粮食亩产也仅有70余公斤。1979年,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达到了410公斤。1998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103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350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了34.1倍、18.5倍。20世纪80年代起,本镇开始发展高效农业,建起大、中、小型日光温室大棚2000余个。常年产商品菜400万公斤,果园发展至100多公顷,常年产果品240万公斤,收入达500万元。
大阎家镇海洋资源丰富,盛产多种海产品。1998年,全镇有各类船只432只,水产品总产量达1408万公斤,总收入达1.69亿元。其中浅海滩涂各项养殖711.4万公斤,收入达8000万元。
20世纪70年代,就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全镇共植桑田92公顷,养蚕常年收入2700万元,为海阳市养蚕重镇;生猪存栏量为3.5万头,鸡存栏量为80万只,常年收入达2740万元。
1998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3.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2002年,全镇第一产业总收入183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278万元,林业收入253万元,畜牧业收入4028万元,渔业收入4708万元,其它收入1105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镇只有少数手工业。人民公社化后,开始发展社队企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农机维修、建材、加工、建筑等行业。1998年,镇村企业总收入1.25亿元,利税1155万元。2002年,全镇农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526人,收入351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114万元,建筑业收入1402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期,农村只有少数个体商贩及渔贩。1978年以后,逐步发展起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1992年,乡政府投资建设了乡驻地商业一条街。2002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人员1941人,收入3191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936万元,商饮业收入1220万元,服务业收入1035万元。
清光绪七年(1881年),从上村即设立集市。20世纪80年代初,又设大阎家集市。2002年,全镇有2处集市,上市摊位790个,上市人数1.1万人,年成交额1210万元。
2002年大阎家镇集市简况表
┌───┬─┬──┬───┬───┬───┐
│市场 │集│上市│年成 │上市 │设立 │
│名称 │期│摊位│交额 │人数 │时间 │
│ │ │(个)│(万元)│(万人)│ │
├───┼─┼──┼───┼───┼───┤
│大阎家│二│430 │720 │0.6 │1982 │
│市场 │七│ │ │ │(迁入)│
├───┼─┼──┼───┼───┼───┤
│从上 │三│360 │490 │0.5 │1881 │
│市场 │八│ │ │ │ │
└───┴─┴──┴───┴───┴───┘
特色产业全镇海岸线曲线长59公里,15米等深线内浅海总面积1.2万公顷,滩涂总面积2000公顷,适宜各种鱼类、贝类、虾类、蟹类养殖。至2002年,先后投入资金2.4亿元,建起总面积53.3公顷的海珍品工厂化养殖繁育园区。园区内建成工厂化单体标准养殖池63个,开发养殖水面3.8万平方米。除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阳高新技术研究发展基地外,还有韩国、泰国、挪威、日本等国家及国内客商投资建厂,从事牙鲆、大菱鲆、河豚、虾类等各种海产品的工厂化养殖与繁育。海珍品养殖厂已成为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高技术科研基地,其开发的良种繁育项目,已列入国家八六三计划。初步形成一个高标准、规模化的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海产品养殖繁育基地。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全镇只有3处高级小学,共有学生300人。
建国后,村村都有了自己的学校,在校人数达到2000人。1970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农村实行联办中学,学生入学率达90%以上。1975年,学生入学率达到高峰,全镇有教职员工326人,中小学生5000名。1988年,建起成人学校,累计培训农村各类技术人员达3200人次。
1985年,镇筹资250万元建起了一所完全初中。1998年,初中在校人数达2000名;全镇小学有6个学区,在校小学生达1772名,入学率达100%,在校巩固率达100%,小学生毕业率达98%,校舍改造均达省级标准。
建国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逐步活跃起来,1966年建立了广播站,1974年成立乡电影队,1975年建立文化站。
医疗卫生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很差,只有台子、从上两村有药房,医生6名。1958年后,村村有了卫生室。1969-1985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村村有了赤脚医生,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都能得到治疗。
1967年,镇卫生院建立,有医务人员23名。1996年,镇政府筹资60万元,将卫生院改建成楼房,设置了内科、外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等科室。
人民生活1940年,人均粮食只有100公斤,人均收入25元。建国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收入逐渐增加,农民口粮基本得到了保障。2002年,人均粮食570公斤,全镇电话装机容量达5060部,手机1300部,40%的农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6%的农户有了电冰箱,50%的户有了手扶拖拉机或运输车,青壮年买上了摩托车,少数户购买了轿车。
镇村建设解放前,农民住房困难,有的户10多口人挤在一所破土房里。解放后,人民居住条件获得改善,但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所限,住房面积和质量仍不令人满意。1978年改革开放后,村民的土坯房改建成了砖瓦房。1990年开始,人民陆续建起了小楼房,住房条件有了新的改观,开始朝向城市化迈进。1992年,镇政府统一规划,拓宽了政府门前的道路,铺设了2公里的水泥路面,改善了交通、经商和人民生活条件。2002年,全镇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2月,建立中共海阳县第十二区(龙山区)委员会,驻地后店村,书记先后为李忠厚、张善亭。1945年1月,建立中共龙山区委员会,驻地后店村,书记张善亭。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善亭、高贤亭、蔡永福、毛贵云先后继任龙山区委书记,驻地后店村。建国后,刘忠远任中共龙山区委书记,驻地后店村。1950年2月,龙山区委改为中共海阳县第十区委员会,先后任书记的有孙忠远、刘允保、纪德文、杨芳太,驻地后店村。1955年9月,中共海阳县十区区委复称龙山区委员会,书记杨芳太,驻地后店村。1956年10月撤销龙山区委,分设中共台子乡委、潮外乡委。中共台子乡委员会,驻地台子村,辖8个党支部,书记杨泽芹,1958年9月撤销;中共潮外乡委员会,驻地潮外村,辖9个党支部,书记姜国臣,1958年9月撤销。1962年4月,设立中共潮外公社委员会,驻地潮外村,辖17个党支部,书记先后有李振悦、于佐成,1965年8月撤销。1966年12月,设立中共潮外区委员会,书记孙乐平,驻地潮外村,辖27个党支部。1971年3月迁至大阎家,更名中共大阎家公社委员会,驻地大阎家村,辖27个党支部,先后任书记的有姜殿邦、王德芳、许志强、王兆轩、于凤鸣。1984年4月,中共大阎家公社委员会改为中共大阎家乡委员会,先后任党委书记的有:于凤鸣、项俊东、孙恺君、王泽广、纪仁寿、刘忠尧。1994年,撤乡设镇,更名中共大阎家镇委员会,先后任党委书记的有刘忠尧、王振波、王克文、吕占友、张克强。2002年,镇党委辖党支部42个,党员1439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海阳县第十二区(龙山区)区公所,张善亭、王云生先后任区长,驻地后店村。1945年1月,设立龙山区公所,区长王云生,驻地后店村。抗战胜利后,毛贵云、纪兆德先后任区长,驻地后店村。建国后,纪德文任区长,驻地后店村。1950年2月,改为海阳县十区区公所,先后有纪德文、杨泽芹、李丛先、刘恒乐任区长,辖57个行政村。1955年9月,复称龙山区区公所,区长先后有刘恒乐、鲁清江。1956年10月撤区人委,分设潮外、台子乡人委。潮外乡人民委员会,驻地潮外村,辖9个行政村,乡长先后有于钦林、唐孟桂,1958年9月撤销;台子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台子村,辖8个行政村,乡长于修仁,1958年9月撤销。1962年,设潮外公社管理委员会,辖17个大队,驻地潮外村,1965年8月撤销,主任鞠树人。1966年12月设潮外区区公所,辖27个行政村,区长高秀山。1968年3月撤区公所,改为潮外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先后有周德庆、孙乐平、姜殿邦。1971年3月,改为大阎家公社革命委员会,驻地大阎家村,主任先后有姜殿邦、王德芳、许志强、王兆轩、范振香。1980年12月,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先后有范振香、姜涛。1984年4月撤销公社体制,建立大阎家乡人民政府,先后任乡长的有项俊东、李永斌、于金凤、黄川田、吕仁波、姜广文。1994年撤乡设镇,更名为大阎家镇人民政府,先后任镇长的有刘振尧、王仁山、董爱平、尚仁玲、赵培胜。2002年,镇政府辖26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