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沿革西汉时,发城设长广县治。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于长广县城设长广郡治。东魏兴和年间(539-542年),于发城设观阳县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废观阳不复设,故名废城,后演变为发城。1958年9月,建发城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发城镇。
  地理位置发城镇位于海阳市西北部,昌水河畔,镇政府驻地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05′。东邻郭城镇,南接朱吴镇,西连小纪镇,北靠徐家店镇。西与莱阳市交界。南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辖区内交通发达,地处309国道、海莱公路、烟凤公路的交汇处,北去10公里为蓝(村)烟(台)铁路海阳站。
  自然状况境内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势大部比较平坦,东北、东南较高。主要山脉有晶山、磨顶、帽庄山、寨顶、榆山,其中晶山海拔381米。主要河流有昌水河、红岩河等。昌水河境内流长10公里,流经14个村庄。
    镇区面积14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971公顷。境内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苹果、梨、桃、杏等。
    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石灰石资源。形成的主导产业有大理石厂、彩石子厂、石灰石厂和水泥厂。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境内有海阳市七大河流之一的昌水河,为发展粮油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镇是烟台市首批吨粮乡镇和小麦千斤镇,也是蔬菜出口的重要产区之一。
  人口状况2002年,全镇辖63个行政村,15823户,45553人,自然增长率为3‰。主要居住民族为汉族,全镇有46姓,其中姜姓人口较多。
  经济状况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9471万元,人均纯收入3240元,人均存款余额23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44%、35%、18%。


大事记


  东魏兴和年间(539-542年)设观阳县城于发城。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观阳不复设,故名废城,后演变为发城。
  1924年发城村村民王六阶,在烟台加入国民党,为本县第一名国民党员。
  1932年烟台恤养院副院长褚文郁(西坊坞村人),在发城村、西坊坞村创办两处红字会初级小学,学生免费入学。
  1940年秋国民党顽军司令、暂编第十二师师长赵保原盘踞发城。
  1941年3月14日-5月4日许世友率部与赵保原部在榆山展开会战。此战毙伤国民党官兵千余名,生俘千余名,缴获枪支弹药不计其数。
  同年7月27日夜许世友率部攻克发城,俘敌2000余人。发城解放。
  1942年11月日军胶东拉网大扫荡,烧毁栾家村民房270间,抢走牲口30多头。
  1944年12月胶东实验县--牙前县成立,发城区划归牙前县。1950年4月,牙前县撤销,发城区重归海阳县。
  1945年1月1日栾家村及该村民兵爆炸小队,被山东省武委会分别授予“第三期整训模范村”和“模范爆炸小队”光荣称号。
  1947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中学教材编审委员会进驻发城,赶编一套中学基本科目的教材。
  同年7月山东大学教育行政科(系)招收新生40余人,在发城开学。
  1952年栾家村栾喜成当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同年4月28日,栾喜成参加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在莫斯科病逝。
  1957年上上都村出土商代编钟3个。
  1958年9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海阳第六中学在发城成立。
  1965年6月国家拨给海阳县36台手扶拖拉机,分配给发城、朱吴、郭城3处公社的36个大队。境内始用拖拉机耕地、运输。
  1975年8月暴雨两天两夜,昌水河河水泛滥,淹没粮田130多公顷,造成经济损失数万元。
  同年12月亭子口渡槽动工建设。工程全长520米,大小23孔,高18.7米,由“战山河兵团”施工,苦战一年半建起。
  1982年忠厚大队种植的0.07公顷“海花一号”花生,平均亩产733公斤,创全国最高记录。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1年11月23日王家山后村举行苹果销售新闻发布会。来自全国各省市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将所产的130万公斤苹果订购一空,每公斤价格高达6.4元。
  1992年11月23日王家山后村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在全国红富士优质高产技术推广总结验收会上,位居榜首,一举夺冠。
  1992-1994年王家山后村生产注册的“皇家”牌红富士苹果,在全国果品质量评比中,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一名,获“绿色食品”证书,并获自营出口权。
  1994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王家山后村题词:“富士苹果为国争光,科技兴农再创辉煌”。
  2002年10月19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民政厅在省委礼堂举行全省老干部为建在海阳榆山后村的无名抗日烈士纪念碑捐款移交仪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伟到会讲话,来自全省各地为无名抗日烈士纪念碑捐款的老干部代表、大学生代表和部分省直单位、高校和市县领导、老干部部门的同志260多人,参加了捐款移交仪式。中共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炳国参加捐款移交仪式,并接受了捐款。所捐款项,全部用于建造在海阳周家沟战斗、王家庄战斗、榆山后战斗、马石山东麓战斗和郭城战斗中牺牲的400余名无名烈士的纪念碑。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3年,粮食平均亩产68公斤。1946年,实行土地改革,粮食亩产82公斤。1979年,粮食亩产突破450公斤。2002年,全镇粮食总产达2100万公斤,平均亩产602.6公斤。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果业、蔬菜、畜牧养殖等产业。2002年,全镇有果园1440公顷,蔬菜1360公顷,生猪、黄牛、羊存养量分别达到1.16万头、0.22万头、1.13万只。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0710万元,其中农业20346万元,林业384万元,畜牧养殖业9976万元,渔业4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少数私营手工业。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20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全镇形成了以水泥、建材、建筑五金、制线、印染、纸箱和PVC浸渍手套加工为主,结构较为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有和光(烟台)公司、和光(海阳)公司和海阳岩渊制品有限公司三家日本独资企业,均属海阳市较大的外资企业,产品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出口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和光(烟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20万美元建成;2000年产值6000万元,利税585万多元,产品全部销往日本和欧美市场。
    2002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738人,总收入24658万元,其中工业总收入21558万元,建筑业总收入3100万元。
  第三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全镇将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加强园区建设,建起初具规模的商业网点2处,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带动了小城镇建设。
    200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570家,私营企业12家,从业人员650人,利税2630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964人,总收入13026万元,其中运输业6524万元,商饮业2826万元,服务业3676万元。
    本镇集市贸易较为发达。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城村就成为海阳主要集市之一。2002年,全镇有集贸市场6处,山会1处(发城山会,会期四月初八),上市摊位1690个,上市人数2.4万人,年成交额2800万元。
2002年发城镇集市简况表


┌───┬─┬──┬───┬───┬──┐
│市场 │集│上市│年成 │上市 │设立│
│名称 │期│摊位│交额 │人数 │时间│
│   │ │(个)│(万元)│(万人)│  │
├───┼─┼──┼───┼───┼──┤
│发城 │二│650 │1400 │1   │清初│
│市场 │七│  │   │   │  │
├───┼─┼──┼───┼───┼──┤
│北埠后│五│470 │950  │0.6  │1984│
│市场 │十│  │   │   │  │
├───┼─┼──┼───┼───┼──┤
│后埠前│四│250 │160  │0.3  │1992│
│市场 │九│  │   │   │  │
├───┼─┼──┼───┼───┼──┤
│榆山夼│一│100 │100  │0.2  │1991│
│市场 │六│  │   │   │  │
└───┴─┴──┴───┴───┴──┘
┌───┬─┬──┬──┬──┬──┐
│东车格│三│80 │80 │0.1 │2000│
│市场 │八│  │  │  │  │
├───┼─┼──┼──┼──┼──┤
│南柳村│三│140 │110 │0.2 │1996│
│市场 │八│  │  │  │  │
└───┴─┴──┴──┴──┴──┘


  特色产业果业是发城镇的主导产业。2000年,全镇果园面积1440公顷,果品总产达1860万公斤。主要苹果品种有红富士、红将军、嘎啦等。1990年,王家山后村被全国红富士专家推广小组誉为“全国红富士第一村”。所产“皇家”牌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等苹果,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全国果品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境内有果品冷风库9处,储藏能力1200万公斤,大部分销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28年,发城成立女子小学。1931年,发城设区立小学,学制6年,有教员3人。初期招生50人,后增至220人。1932年,烟台恤养院副院长褚文郁(西坊坞村人),在西坊坞建红字会初级小学,免费吸收学生入学。1941年解放后,发城成立公办初、高级小学。建国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开展。至1975年,有小学63处,中学5处。1986年,镇投资建起高标准初级中学1处。2000年,全镇有小学13处,中学2处,在校生6545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校舍改造,均达到省级标准。自建国至2002年,全镇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350人。
    1957年,全镇始设有线广播。1966年,建广播站。1976年,建文化站。1978年,成立镇电影放映队。
  医疗卫生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差,只在发城等大村有药店。1956年,区卫生所于发城村建立。后建立发城卫生院,占地0.53公顷。医院设内科、外科、中医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等科室,医疗设施齐全。2002年,有床位50张,卫生技术人员35名。
  镇村建设2000年,镇完成驻地道路两边绿化,新建商业网点2处,建商业楼52栋,建筑面积达9984平方米。2002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7年,上上都村建立域内第一个党支部,姜延绪任党支部书记。1941年4月,建立中共海阳县五区(发城)委员会,驻地苍山村,吴禄仁、姜兆仁先后任区委书记。1942年2月撤销。1945年1月,建立中共牙前县发城区委员会,李泽民、矫宁治、王超、于振海先后任区委书记。1950年4月,中共牙前县发城区委员会改为中共海阳县十七区委员会,1955年5月撤销。1958年9月,成立中共发城人民公社委员会。辖党支部72个,有党员1893名。1965年8月,中共发城公社委员会改为中共发城区委员会。1969年10月,成立发城公社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1年3月撤销。1976年10月,恢复中共发城公社委员会。1984年4月,撤销中共发城公社委员会,设中共发城镇党委,全镇时有党支部45个,党员1238名。2000年,全镇有党支部83个,党员2990名。建国以来,曾任党委书记的有于振海、王富、辛吉亭、纪寿福、姜振芬、王元国、蔡永福、张志顺、王成官、王德芳、由智才、荣香亭、于贺年、纪悦毅、张庆淳、杨振波、刘学三、于瑞林、李富强。
    1942年2月,建立中共海阳县七区(昌水)委员会,驻地苍山村。先后任党委书记的有姜兆仁、王鉴溪、栾新民。1945年1月,设中共昌水区委,驻地苍山村,栾新民、唐文章、王庆元、张振满、王富先后任党委书记。1950年4月,昌水区委改为中共海阳第五区委。驻地南埠后村,王庆元、张振满、王富先后任党委书记。1955年9月,第五区委复称中共昌水区委,王富、孙凤仪(代)先后任党委书记。1956年10月撤销昌水区委,设中共发城乡委、埠后乡委和亭子口乡委,辛吉亭、纪寿福、孙凤仪(代)、王元国、冷寿庆、王福春曾任党委书记,1958年9月撤销。1984年4月设中共北埠后乡委,杨寿坤、范振宁、孙林平、宋冠利先后任党委书记,2000年底撤销,并入中共发城镇党委。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1月,设发城区公所,隶属牙前县。王诺、萧树华、李洪义、徐京山、李恒彬、黄芝寿先后任区长。1950年4月,改为海阳县十七区公所。1955年5月撤销。1958年9月,成立发城人民公社管委会。1965年8月,改为发城区公所。1968年3月,成立发城公社革委会。1980年12月撤销,复设发城公社管委会。1984年4月,建立发城镇人民政府。建国后,曾任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黄芝寿、郝占法、姜万庚、周吉学、李丛先、栾晋格、孙乐平、王克俊、姜忠淦、于仙国、张志顺、王成官、王德芳、由智才、荣香亭、徐世洲、于贺年、史安彬、纪悦毅、戴振杰、纪仁寿、杨振波、孙京健、王浩、高正基、张国义、姜作慈。
    1941年4月,设立海阳县第五区(昌水)公所。先后任区长的有姜吉奎、于维国。1942年2月,改称第七区公所,先后任区长的有于维国、林鸣。1945年1月,设昌水区公所,林鸣、姜德仁、纪寿福、栾乐安先后任区长。1950年4月,昌水区公所改为第五区公所,徐希明、王芳美、唐孟桂先后任区长。1955年9月,第五区公所复称昌水区公所。1956年2月,改称昌水区人民委员会,姜万庚任区长。1956年10月,撤销昌水区人民委员会,设发城乡、埠后乡和亭子口乡人委,周吉学、姜万庚、姜炳义、侯云禄、丛玉太曾任乡长。1958年9月,三个乡人委撤销。1984年4月,设北埠后乡政府,胡法、王喜润、周振岭、包信勇、于成忠、尚仁玲先后任乡长。2000年12月撤销,并入发城镇政府。


名胜古迹


  古藤攀杨北槐树底村南,有一株紫藤,根围2米,挺起地面,岐分3枝,匍匐至6米外的古杨树前,连理而上,蜿蜒攀罗,形状奇特。《姜氏谱书》戴:“藤植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迄今633年,根茎局部已枯,仍枝茂花繁,生机盎然。
  长广城、观阳城位于发城村。西汉时在此设长广县城。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曹操即县城设长广郡治。东魏兴和中期(541年前后),设观阳县城。后几经兴废,唐贞观元年(627年)废,不再设。
  玉皇庙位于发城镇观山顶。前后大殿,左右廊房,雄伟壮观。庙迹今已不存。
  清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赞元墓位于发城村东北观山之阳。墓前大理石华表巍巍高耸,双龙蟠柱,腾空如飞;六座九尺碑碣,龙头、龟座,巍然屹立;四头石狮、两匹石马,雕凿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1958年后,几经破坏,今荡然无存。
  榆山大会战战场遗址1941年,国民党暂编第十二师师长赵保原,会同于学忠、张步云、厉文礼部,共4000余人,分三路攻打榆山(今发城镇南部)。许世友率部迎头痛击,毙、伤、俘敌2000余人,扭转了胶东反投降斗争的战局。1979年10月20目,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遗址有五处。
  指挥所在小儿山与平岚之间,用石块垒成。
  ●望所在小儿山西300米处,用石块垒成,面积3平方米。
  围墙防线以石垒砌,高、宽各l米,东端南北防线、南端东西防线均长500米。
  围墙、战壕在榆山山顶。
  机枪掩体在战壕内西北部。
  无名烈士纪念碑坐落在榆山后村。系2002年10月,全省老干部捐款所建,以纪念抗战时期在海阳境内牺牲的400余名烈士。